侨报视点:在文化交流中发现共同价值观

最近,名古屋的普通公司职员野村和幸设计的“孙悟空筋斗云”图案因创意新颖被选为2006中国文化节的标识。中国文化在日本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也正因为巧妙地解读了中国文化的价值观,所以这标识才得到青睐和认可的吧。

2006中国文化节即将于11月17日起在日本的东京、大阪、横滨等多座城市举行。从文化节的内容上看,既有古典的又有现代的,艺术种类颇为齐全。这是中国近年来在日举办的规模最大的文化交流活动。它的举办在中日关系稍有起色之后,宛若破冰之后的春意。可以预见,持续到年底的中国文化节将在东瀛掀起新一轮“华流”高潮。

文化交流能否对中日政治关系起到促进作用?首先,政治和文化相辅相成,政治关系融洽,必然促进文化交流,政治关系趋于冷淡时,中日文化交流也难免受到影响。但文化交流的确拉近了民众之间的距离,对改善政治关系起到辅佐作用。其次,文化是中日的共同价值观。在这儿不妨揭一揭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丑”,在当选首相之前,安倍发过不少鹰派言论,其中有“与中国没有共同价值观”之说,言下之意,日本唯有与美国这样的“民主发达国家”才有共同语言。殊不知,日本与美国的共同价值观是建立在战略同盟的基础上,而中日的共同价值观不仅体现在现实利益上,更在于千年文化积淀中。安倍口口声声要重建“美丽祖国”,于是乎文化艺术界也开始探寻美丽的日本的基点,从文化的层面上说,“美丽祖国”正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构建的,在东方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中日曾是如影相随,今日也应不乏共同语言的。

我们承认,当今中日之间存在着各种价值观差异,但文化超越意识形态,发现共同价值观并非不可能。文化交流一直在中日民间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即使在中日关系极其不尽如人意的时期,两国的文化往来亦是没有中断,冷却的中日关系也从来没有影响日本普通民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生活在日本的中国人,几乎都能从日本朋友口里听到这样的话:喜欢中国的音乐、绘画乃至风景名胜,每年到中国旅游,成了许多日本人的习惯和爱好。

我们也看到,眼下中日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还是远远不够的,安倍晋三的夫人喜欢韩剧,她到中国时被问到“喜欢中国的明星吗”时,老老实实地说没看过中国的影视作品。近年“华流”的动作大大落后于“韩流”,我们期待此番中国文化节能够打一个翻身仗。同样,日本向中国的文化输出亦大不如八十年代,眼下在中国人们随处可以买到刚刚在美国上映的好莱坞大片的光盘,但传入中国的日本影视作品却大大减少。这是中日双方应共同探讨的问题。

文化不仅是中日之间的纽带,更是中国和世界之间的桥梁。中国传统文化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更多的国家和民众理解了中国,找到了与中国的共同价值观。当今世界文化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日趋突出,文化外交和文化交流已成为各国总体外交的重要内容。利用文化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已是大国的一项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