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微观:小泉政权的“过剩”体质

朝鲜在7月5日发射导弹之后,中国做出了负责任的外交反应和努力,避免激化矛盾,防止紧张局势升级,努力维护六方会谈进程,维护安理会的团结。与此同时,日本对导弹事件感到不安,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些过剩的外交和军事反应却耐人寻味。这种过剩反应大致有三种类型。

其一,煽情型的过剩反应。导弹事件发生后,在小泉政权的煽乎之下,一时间日本居然把自己当作那几枚试射导弹(实际上落在离日本500公里之遥的俄罗斯远东海域)的靶子,仿佛那导弹正向日本飞来,媒体上甚至出现了“新朝鲜战争”的字样,有人还煞有介事地计算:如果一发导弹打到东京,可导致124万人死亡。在外交方面,日本政府一味进行强硬表演,要求安理会通过援引联合国宪章第七章的决议草案,却不顾过度强硬可能给东北亚局势、甚至给日本自身的安全带来适得其反的后果,令人怀疑小泉政权的对策是否真的从日本国民的安全关切出发。

其二,意图型的过剩反应。

有些过剩反应显然是别有用心,别有意图。比如,在一次围绕朝鲜导弹事件的电视讨论会上,一位大名鼎鼎的女评论家一味地“打横炮”,把问题扯到中国身上,诬称朝鲜是“中国的殖民地”,有的媒体甚至把这次朝鲜导弹事件说成是“中国在背后教唆所至”。美国《纽约时报》则指出,安倍的过剩反映“其实意在煽起民众的愤怒,并把这种民意转化为推动修改和平宪法的力量”。

其三,行动型的过剩反应。

趁导弹事件之机,日本“雷厉风行”,将原计划于明年开始部署的“爱国者-3”型陆基拦截导弹,提前到今年年底部署。有媒体透露,自卫队的干部已经“自发地”开始行动,加紧演练针对朝鲜的仿真攻击。最近,日本国内有人著书称小泉内阁是“战争准备内阁”,并非空穴来风。

在日本国内,“先发制人攻击论”也令各界哗然。7月11日,民主党党首小泽一郎表示:“(对方)没有攻击,就不能(对其基地)发动攻击。”社民党党首福岛瑞穗说:“在现阶段,政府内甚至出现攻击敌方基地论,我对此深表忧虑。这会加剧东北亚的紧张局势。”

总之,“过剩反应来自私心杂念”。日本某些政治家在导弹事件上的过剩反应令人感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日本国内,攀比强硬,哗众取宠,意在捞取政治资本,争夺下任首相宝座;在国际社会,制造联合国内部分歧,搞乱安理会,显示自己分量,意在证明日本“入常”之重要,扭转“争常”等问题上的被动局面。

从沈阳领馆事件到东海资源问题,小泉政权的一大特色就是抓住一件事情,进行过剩反应,大做煽情文章,这可以说是小泉政权的特殊性格和体质。包括最近小泉对美国等国的出访,也令人产生“过剩”之感,六十好几的人了,这样轻浮做作,连中曾根老先生都觉得“太花哨了”。现在,人们担心的是,此人卸任前再“疯”一把,会造成什么后果。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