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内迸发出的全民性反日浪潮,将中日关系推向了两国关系正常化以来最危险的境地。如果说去年亚洲杯足球赛上中国球迷的喝倒彩还可以看作是一种情绪上的发泄,那么,本次全国范围的大规模抗议则是有组织、有目标的全民性运动。中国国民对日本的抵制,已经从虚拟的网络空间转移到实质的行动层面,其爆发出的激情和团结力,包括其规模性及持久性,都显现出中国民间对日的态度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在东亚地区,台湾问题、朝鲜半岛问题是两大公认的火药桶,按目前的发展势态,中日关系亦有可能成为第三大新的火药桶。
日本政府的对应令人玩味。其策略是“绝不向中国示软、示弱”,从政府官方层面到新闻媒体,日本各界几乎均将注意的焦点盯住中国政府的反应,拼命寻找中国政府“幕后操纵”的证据,以此将这一重大事件定性为中国政府有意为之,是中方为突破外交僵局向日方使出的要挟手段和政治交换筹码。
小泉在事件发生两天后,才姗姗出面表态,并一直回避问题的严重性。其对中日关系置若罔闻的做法,连日本民主党代表冈田克也也看不下去,指责他“缺乏首相的觉悟”。但进一步深究下去,日本政府的这种应对,是小泉政权在现阶段可以采取的唯一选择。虽然许多分析家指出,小泉面临着自民党内右翼势力的强大压力,他不得不拿出强硬的姿态来,但这种说法显然未能理清小泉政权对华方针的路数。
小泉上台至今,虽然他口口声声强调中日关系的重要性,但他的外交中心显然是在日美同盟问题上。甚至北方领土问题、北朝鲜核开发问题更能引起他的兴趣。由于参拜靖国神社等问题,小泉内心并不指望在他的首相任期内能够彻底改善中日两国关系,而“政冷经热”的神话又在某种程度上为其提供了一个避风港湾。能否维护“政冷经热”这种局面,是小泉对中战略的相当重要的关键和试金石。
中国国内的反日运动事态如何发展,这有待继续观察,但如先前那样的“政冷经热”的局面恐怕是难以为继,失去了这一道壁垒,小泉政权对华政策的破产也就是时间的问题了。1985年8月,当时的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参拜靖国神社,引发北京大学学生走向天安门广场抗议。中曾根康弘随后作出政治决断,放弃公式参拜,将政治震荡控制到了最小的限度。现在有人期望小泉拿出政治家的胆略和气魄,再演“惊人相似的一幕”。但这种可能性可以说微乎其微,因为这涉及到小泉政权的全盘外交政策。小泉现在很强硬,似乎根本就无视中国民间的强烈呼声,实际上他心里完全明白其中的症结所在,只是已经走到了这一步,他无法坦承自己对中外交战略的破产,亦承担不起将中日几十年友好遗产丧失殆尽的“千古罪名”,因此,除了指责中国故意“找碴”转移视线之外,他已经别无选择。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6/30 |
|
![]() |
2025/6/30 |
|
![]() |
2025/6/10 |
|
![]() |
2025/6/10 |
|
![]() |
2025/6/4 |
|
![]() |
2025/5/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