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那么多独居老人,带不走的财富都去了哪

钱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如何处理遗产,就成为老人离世前最重要的一件事。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遗产捐赠”的方式处置个人资产。

NHK曾在2024年2月19日发表一篇专题报道,专门探讨遗产捐赠的必要准备和注意事项,在细枝末节的探讨中,展示了日本人的生死观和价值观。

从法律层面来说,遗产捐赠是指权利人将自己去世后遗留的财产(即遗产)向继承人之外的机构无偿捐赠。据统计,2010年至2019年期间,日本遗产捐赠数量基本逐年上升,在2019年以973件、总额278亿日元成为近十年以来的峰值,时至今日仍然被广泛采用。受捐赠的机构基本以公益性质的组织为主。

能登半岛大地震发生后3小时,受灾地区的医疗支援机构就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遗产捐赠,第一时间解决了医疗备品的筹备和救治工作的维持。对此空中搜救医疗团的稻叶基高医生表达了由衷的感谢:“我们的组织每年收到越来越多的遗产捐赠,这些资金让我们可以为下一个灾难做准备。”

捐赠固然是一种善举,如何行之有效也需要有所注意。致力于遗产捐赠的咨询和推广的司法书士、日本继承捐赠协会理事长三浦美树女士认为,完整的遗传捐赠流程包含四个阶段,分别是:确定继承人和遗产情况,遗产的捐赠去向予以明确,制作遗嘱资料,遗嘱执行者办理相关手续。三浦美树提示道:“尽管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就个人的财产指定遗产捐赠的去向,但是根据日本法律,必须要给享有继承权的未成年孩子保留遗产份额,这是遗产捐赠中最重要的一项原则,但兄弟姐妹外甥侄女这类亲属关系则不需要保留份额。”

在日本,遗产捐赠没有金额的限制。读卖新闻在今年8月25日报道了九州大发宇宙冒险“QPS研究所”的创始人、九州大学名誉教授八坂哲雄(83岁)的捐赠意向,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与九州大学签订捐赠协议,自己去世后将其持有的公司200万株股票(市值约40亿日元)捐赠九州大学,一方面感谢学校对于自己研究创业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对学生们未来的研究提供资金支援。八坂哲雄笑着说:“我希望他们将继续努力为社会做出贡献,未来也能够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我期待着下一代年轻人将创造新的技术。”

不论是普通民众对于灾区的同情,还是知名教授对于科技的展望,遗产捐赠所包含的感情和寄托,不仅是每个捐赠者人生故事的终结,更是他们对于“背负未来之人的赠与”。日本财团遗赠捐赠支援中心配备了具有专业知识的咨询员,不仅可以解答捐赠者的各种问题,还能根据接收机构的具体情况制作遗嘱,这些细致入微的服务,让遗产捐赠成为具有公信力、执行力的善举。

据日本财团官网报道,目前对接的接受捐赠的机构有:儿童支援(针对贫困家庭的教育支持,重病儿童及家庭的支援,梦想奖学金)、残障人士支援(体育支援、就业支援、艺术支援)、震灾的紧急支援和灾害复兴支援、发展中国家支援(医疗教育支援、农业支援)、海上船业相关活动、麻风病控制及患者恢复、传统文化保护。这些细分领域,让捐赠者可以自由选择、从心分配。

出身于宫崎县宫崎市的重永女士年轻的时候就有留学梦,怎奈各种困难阻力之下,这个梦想始终未能实现。而今她选择向日本财团的“梦想奖学金”机构进行遗产捐赠,并且在捐赠前的面谈中明确了用途就是为了支援年轻学生实现留学的梦想。她说:“我曾努力都未曾实现的梦想,我希望通过遗产捐赠让一些年轻人不再留有遗憾。”

如果说遗产捐赠的日渐成熟体现了日本民众对于社会的无私贡献,那么机构的设置、流程的完善以及制度的成熟,则不仅保障了捐赠者对于财产运用的知情权,还保护了广大民众对于公益财产的信任度。善举只有在公信力的保护下,才能被推广被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