骤然收紧:数字背后的新政逻辑
8月26日,日本出入国在留管理厅正式公布法务省令修正案,将外国人“经营・管理签证”的注册资本要求,从500万日元陡然提高到3000万日元。同时,申请者必须至少雇佣1名常勤职员,并具三年以上经营管理经验或硕士学位,商业计划更需专业人士把关。新政将于10月中旬落地。
这一系列新规,看似只是行政上的调整,实则传递出日本政府在移民与产业政策上的重要信号:不再轻易以低门槛吸引资本,而是试图通过高门槛“过滤”不符合制度初衷的外来者。
数字的背后,是社会心理的投射。过去几年,中国申请者激增,截至去年底达到2万1740人,是2015年的两倍以上,占外国人总数的半壁江山。部分申请者以“移住”为目的,注册民宿公司、成立空壳法人,甚至只是“纸上创业”。这样的现象,成为日本舆论的敏感话题,也促使政府果断“修法”。
初衷与偏离:从吸引人才到防堵漏
“经营・管理签证”的设立初衷,本是为吸引国际创业人才,推动创新与就业。但在现实中,它却逐渐异化为某些人获取长期居留权的捷径。
民宿业的泛滥与短租纠纷,空壳公司无实质运营的案例,使得“创业”在某些地方成为“移民包装”。这不仅令制度形同虚设,也引发日本民众的不满。于是,政府选择通过“资金门槛”来矫正方向。
然而,问题在于:真正具有创意和潜力的年轻创业者,往往难以一次性拿出3000万日元;而资金雄厚的投资者,未必真正有心扎根日本市场。制度收紧,是否能有效“扶优汰劣”,仍是未知数。
中日对照:移民态度的两极化
若与中国相对照,更能看出日本政策的特殊性。
中国近年来逐步推动“创业签证”“外籍人才引进”等政策,意在借助国际人才的流入,推动地方经济与科技产业的发展。例如,上海、深圳等地为外籍创业者提供资金扶持与居留便利,其逻辑是“以开放换活力”。
而日本却恰恰相反:面对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短缺,本应扩大吸纳,却不断在制度上“加筑高墙”。这种态度反映出日本社会深层的保守性——宁可经济增长慢一点,也要保持文化与社会的稳定。
这种差异不仅仅是制度选择,更折射出两国对“国家未来”的不同信心:中国通过吸纳国际资源来增强自我;日本则通过提高门槛来保持秩序。究竟哪种模式更可持续,历史或许会给出答案。
开放与保守:日本的结构性矛盾
日本的问题在于:它既渴望国际资本,又害怕外来者过度介入;既需要人口补充,又担心文化冲击。
在经济层面,日本急需新鲜血液支撑产业;在社会层面,日本却深信“同质性”是稳定的前提。这种矛盾导致其移民政策长期摇摆:制度不断调整,却始终未能形成清晰定位。
“3000万门槛”看似是务实之举,实则是一种“象征性治理”。它能在短期内安抚国内舆论,显示政府“守住国门”;但在长期,若缺乏真正的制度创新和审查机制,它可能既挡住了投机者,也挡住了潜在的创业人才。
未来拷问:制度的勇气与国家的自信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有多少中国人申请”,而在于日本能否建立一个既透明又公平的制度:既能有效甄别投机行为,又能为真正的创业者提供机会。
一个健康的制度,应当依靠“实质审查”而非“资金门槛”;依靠“市场竞争”而非“行政阻拦”。3000万门槛,或许只是权宜之计,却不是长久之策。
这场制度收紧,实则是对日本自身的拷问: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日本要选择怎样的姿态?是继续高筑门槛,以保守换安全?还是敢于以自信的制度设计,迎接开放与多元?
答案或许决定着日本未来几十年的竞争力。
结语
日本提高“经营・管理签证”门槛,表面上是防堵漏洞,实质上折射出深层的社会焦虑与国家选择。
高筑门槛,能遮住虚影,却未必能迎来真光。这不仅是外国创业者的考验,更是日本自身的时代试炼。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6/30 |
|
![]() |
2025/6/30 |
|
![]() |
2025/6/10 |
|
![]() |
2025/6/10 |
|
![]() |
2025/6/4 |
|
![]() |
2025/5/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