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初的北京,骄阳似火,盛夏的热烈在每一寸空气中肆意挥洒。然而,就在这炽热之中,一场别开生面的聚会,却如一股清泉,悄然滋润了人们的心田——当代中国书法大家汪钟鸣与当代中国茶文化学者、日本中国茶研究所所长杨多杰,在北京通县宋庄那个静谧的角落,共举了一场“书法与茶”的文化盛宴。
步入汪钟鸣老师那充满墨香的工作室“墨趣斋”,杨多杰便受到了主人的热情欢迎。汪老师开门见山,提及杨多杰近期在日本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关于自己收藏的明刊问奇阁本《茶经》的书籍,赞誉其为中日茶文化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功在千秋。
杨多杰谦逊回应,随即话锋一转,表达了对汪钟鸣老师书法的敬仰之情,并将自己主编的明刊问奇阁版《茶经》赠送给汪钟鸣老师,希望老人家能有机会把陆羽那七千余字的《茶经》以书法形式抄录一遍,为后人留下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汪老师拿过书后,眼中闪过一丝光芒,他深知陆羽不仅以《茶经》闻名于世,其书法造诣也是不凡。杨多杰也回忆起陆羽与书法大家的深厚渊源。陆羽与颜真卿、怀素等书法巨匠常有往来,切磋技艺,探讨书法理论,更留下了《论徐颜二家书》等书法专著,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汪钟鸣随后展示了他撰写的欧阳修《秋声赋》,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韵味,让杨多杰不禁想起了自己在茶诗著作中收录的欧阳修茶诗《和梅公仪尝茶》。茶与书法,在这一刻,仿佛跨越了时空的界限,紧紧相连。
话题转至宋代文人苏轼,杨多杰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讲述苏轼不仅书法造诣深厚,更是茶叶的忠实拥趸。司马光曾问苏轼何以同时喜爱茶与墨,苏轼妙答,以茶与墨的“香”与“坚”喻其德操,认为二者在精神层面是相通的。汪钟鸣听后,随即展开他书写的苏轼书法作品《一夜帖》、《黄州寒食帖》等,让众人仿佛听到了茶与书法在精神层面的共鸣,感受到了苏轼品茶挥毫时,茶香与墨香交织的独特艺术氛围。
随后,汪钟鸣又将话题引向了清代郑板桥。他提及郑板桥的对联“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以超然物外的志趣表达了品茶的闲适心境;而“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则展现了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杨多杰听后,深表赞同,他特别喜爱郑板桥的“六分半书”,认为其书法风格与茶道精神相得益彰,共同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样的书法作品,无论是悬于茶室,还是藏于书斋,都是艺术的瑰宝,精神的寄托。
当得知杨多杰即将在日本创办中日双语《日中茶界》季刊时,汪钟鸣更是欣喜不已,欣然提笔为刊物题写了刊名。那一刻,墨香与茶香交织在一起,仿佛预示着中日茶文化交流的新篇章即将开启。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6/30 |
|
![]() |
2025/6/30 |
|
![]() |
2025/6/10 |
|
![]() |
2025/6/10 |
|
![]() |
2025/6/4 |
|
![]() |
2025/5/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