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一路走吧

“骆老师您好,我是郭乐菱,合肥一中高三在读。您多次深入无人区的探险中,哪一次经历让您真切感受到‘人类在自然中的渺小’,又是什么信念支撑您克服恐惧、走出困境呢?”2025年8月15日上午,在乌鲁木齐,在新疆青少年出版社的会议室里,面对骆娟老师,我这样提出心中疑问。

我留意到,当我提出这个问题时,骆老师先是一愣,很快向我说了“抱歉。这个问题太戳心。”骆老师平静地注视着我,她的眼中好像有一丝犹豫,瞬间又转为赞赏。眼里对我是满满的鼓励。

因为对于这个问题,骆老师似乎有很多话要说但一时又无法理顺、还没考虑成熟先提及什么,也许这就是欲言又止吧。

……

在尼泊尔所有徒步线路中,安娜普尔纳大环沿途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最为丰富,配套设施也最为完善。从海拔800米左右的Pokhara一步步上升到海拔5416的Thorung La Pass,再一步步回到Pokhara,海拨落差很大,一路上的植被地貌种类非常的丰富,从平原的阔叶森林到高海拨的高山草甸,再到寸草不生的垭口,美艳绝伦的雪山,还有那蓝得令人目眩的高山湖泊以及线路西段的荒漠和干热河谷,几乎能将尼泊尔各种地貌都走个遍,还有一路上许多各具特色的小村子和各个民族的居民。垂直高度的变化带来绝美的风景体验——森林、草甸、田园、雪山、湖泊;从安娜普尔纳山脉东坡绕着大圈走到西坡,安娜普尔纳的秀色山峰或荒漠河谷,都成为途中变化的风景,每天都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这段文字出自骆娟老师所写的《南麓山野》(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6年11月第一版)。读着读着,我的眼前起乐薄薄的雾……对喜马拉雅南麓那片未知的土地,突然心里涌起一种强烈的愿望:去看看去走走,去体验骆娟老师体验过的这种付出、坚持,及欣喜。

通过骆老师的这场分享,我感受到她对探险的热爱及享受,尽管过程中不仅有流汗而且有流血甚至是流泪。但骆老师用她一步一步坚毅地前行,用她走过的一个一个神奇神秘乃至神圣的“世界”,用她打造的一个一个故事告诉我们,正是因为这些亲身经历,丰富了她的人生——写出能够打动他人,触及灵魂深处的文字。

对骆老师提出的这点我非常赞同——只有亲身经历、有真正的感触,才能写出有温度的文字。

比如七月初我赴日旅行,富士山脚下遇到当地小学生在开篝火晚会。站在一旁听着他们节奏鲜明的歌声、看着他们欢快的舞步,我内心深处有波动,也正因场面带给我冲击力太过强大,以至于我无法控制住眼泪。这种心里活动可能其他人无法理解——因为他没亲历;如果他们能通过我的文字能和我有相同的心里波动,那就证明我能写出有温度的文字。

分享在继续……骆娟老师多次提到一个词——“探索”。

是啊,我们要勇于探索,善于探索,去发现世界的神奇和独特。

想想,骆娟老师一次次踏入无人区,深入探索蕴含其中的历史文化,我不禁对她肃然起敬。当面对深入无人区,寻找文化足迹时,其中的未知数及风险、危机真是太多太多,或许,一不小心生命就没了。骆老师这样一位女性,敢于冒险勇于探索,值得我好好学习。

当我请教骆老师是什么信念支撑她克服困难时,骆老师并没说什么大道理,只是用最朴实无华的话语说:“进入无人区的机会很难,不能辜负自己,去这类地方不是通过钱就能到达,还要看运气,有些景象是有些人一辈子都看不到的,所以要抓住机会,将事情做好。”

骆老师这几句话再次激发我也去尝试去探险的心。曾看过唐守业爷爷的《穿越罗布泊》一书,看完直呼刺激。我不禁想起上世纪末孤身徒步全中国的中国旅游家、探险家的余纯顺、孤身骑摩托游览西部,68天行程一万四千公里的孙振峰……徐霞客,就是这般好榜样呀。

站在世界窗口看看,单在大航海时代的探险家,就有——巴尔托洛梅乌·迪亚士(约1450年-1500年)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克里斯托弗·哥伦布(1451年—1506年)到达西印度群岛;瓦斯科·达·伽马(约1469年—1524年)到达印度;斐迪南·麦哲伦(1480年-1521年)率领船队环航地球……

在探险途中会遇到许多难题,尽全力克服它们就是最好的结果。当和骆娟老师交谈完,内心深处好像一直再说:“去吧去吧,去更远的地方看看吧,不要留下遗憾。”

是啊,人活在世上只有短短的三万多天,不虚此行或许就是这趟人生旅途的最终目的吧。

此刻的我走在前往喀什前往帕米尔的路上,想想古往今来张骞、法显、玄奘、高仙芝,都是这样一路走来。那么,我就继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