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史漫笔416】日本宇治万福寺晨钟与暮鼓中的茶烟禅韵

日本京都宇治的竹林在晨雾中簌簌作响,黄檗山万福寺的飞檐挑破薄雾,铜铃随风摇曳,惊起檐角栖息的鸽群。这座由来自中国的隐元禅师亲手缔造的禅寺,至今仍保留着明代的建筑规制——七堂伽蓝沿着中轴线次第展开,朱漆柱廊间流转着四百年前的光影。作为日本黄檗宗大本山的管长,御厨瑞云每日清晨都会在法堂前驻足,看僧侣们用汉音诵经,木鱼声与檐角铁马叮咚交织,恍若听见故国山水间的晨钟。

万福寺的创建源于一场跨越东海的文化远征。1654年,中国福建福清的隐元禅师应长崎僧众之邀东渡,随身携带的不仅是佛经与茶种,更有明代禅林的清规戒律。他在《松隐集》中记载:“日本禅林久失古制,当以黄檗清规正其本。”这位来自中国的高僧,在京都宇治的山谷间重建了记忆中的禅林:大雄宝殿的藻井绘着飞天乐伎,法堂的屏风上墨梅凌寒独自开,连厨房的灶台都依明代样式砌成三眼连灶。御厨瑞云作为首任管长,在《黄檗宗规》中详细规定了“茶汤会”的仪轨:茶器必用天目盏,茶末须研至“藕丝状”,注水时壶嘴离盏三寸,方不损茶香。

寺内现存一册《隐元禅师语录》,墨迹间仍沁着四百年前的松烟香。书中记载,瑞云管长曾亲自设计“寒天”的制作工艺——这种用海藻提炼的凝胶,因隐元禅师喜爱而得此雅称,如今已成为日本传统点心。更鲜为人知的是,他在寺后开辟的“百草园”中,不仅种着从福建带来的建兰与茉莉,更培育出适应关西气候的茶树品种。1661年万福寺落成时,德川家纲将军赐予的“大光普照国师”匾额,至今仍悬挂在山门之上。

在寺藏的《黄檗宗年谱》中,御厨瑞云的功绩被细细镌刻:他首创“禅茶一味”的茶会形式,将唐代煮茶法与明代瀹茶法融合;他主持编纂的《黄檗清规》,将明代禅林的晨钟暮鼓、过堂仪轨完整移植到日本;甚至寺内使用的木鱼,都是他参照福州开元寺的古制重新雕琢。最令人称道的是,他打破了日本禅寺“不立文字”的旧习,在法堂西壁题写偈语:“一叶飘零四海春,禅心原是故乡人。”

暮色中的万福寺渐渐沉入竹影,远处比叡山轮廓如黛,山下茶农正采摘今春的新芽。四百年前,隐元禅师东渡时,船舱里就装着这样的茶种。如今,宇治茶已成为日本绿茶的代名词,而万福寺的茶室里,仍保留着用福建白瓷壶冲泡铁观音的古法。当茶烟袅袅升起,与香炉中的沉香交织,恍惚间似见隐元禅师踏着松针铺就的小径走来,衣袂间带着武夷岩茶的岩骨花香。

寺内钟楼悬挂的“梵钟”,铸于宽文元年(1661年),钟身上镌刻的《钟铭》:“禅茶同味,普济苍生。”每当暮鼓响起,钟声震荡山谷,惊起归巢的群鸦,这声音穿越四百年时空,仍在诉说着一个关于文化传承的永恒命题——正如寺内那株由隐元禅师亲手栽种的银杏,虽历经台风雷火,至今仍枝繁叶茂,每年深秋将整座山谷染成金色。(2025年7月28日写于日本东京乐丰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