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20日结束的日本国会参议院选举中,主张“日本人优先”和排外主义的极右翼政党“参政党”异军突起,这一现象如同一记警钟,被视为日本政治进一步右倾化的“危险信号”,其背后成因错综复杂,深刻反映日本社会深层次的矛盾与困境。
日本经济上“失去的30年”宛如一场漫长的寒冬,让整个社会陷入阶层固化的冰窖。中老年群体在职业生涯中遭遇发展瓶颈,县域经济弱势阶层更是难以看到未来的曙光,对生活的迷茫与不安如影随形。在经济停滞的大背景下,民众收入增长乏力,而育儿家庭更是背负着沉重的经济负担,教育、生活成本不断攀升,让他们喘不过气来。
极右翼政党“参政党”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社会痛点,提出“国民负担率上限35%”以及“每月10万日元教育给付金”等政策。这些政策犹如冬日里的暖阳,精准地击中了育儿家庭的经济压力,为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希望。在郊区与中小城市,这些政策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民众看到了改变生活困境的可能,从而纷纷将选票投向参政党。经济困境成为参政党崛起的现实土壤,让其在选举中得以生根发芽。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日本社会面临着文化认同的危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受到挑战,年轻一代对国家历史和文化的认知逐渐模糊。“参政党”巧妙地利用了这一文化焦虑,通过重构“民族英雄谱系”,将圣德太子、德川家康等历史人物并置,强化民众的历史自豪感。这种对历史的重新解读,让民众在精神上找到了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仿佛重新找回了民族的根。
同时,“参政党”主张在教育中植入“法政治哲学”课程,推动“民意意识改革”。这一举措吸引了大量对历史教育不满的保守派选民。他们认为当前的历史教育过于西化,忽视了日本自身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参政党”的教育主张,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回归传统、重塑文化认同的途径,使得这些选民成为“参政党”的坚定支持者。文化认同危机与历史叙事重构,成为“参政党”崛起的精神纽带,将民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参政党”宣扬“日本人优先”,明确反对“外国人接收扩大化”,提议设立“外国人统合政策厅”来强化管控,并且主张“外籍劳工不得参与公共事业岗位”。这种排外主义主张,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部分民众对本土就业机会和文化保护的担忧。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日本社会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外来劳动力的竞争,一些民众产生了排外情绪。“参政党”抓住了这一心理,通过排外主义的宣传,吸引了这部分选民的支持。
更为激进的是,“参政党”的“新日本宪法构想案”明确要求删除现有宪法第九条的和平条款,设立“国防军”,并规定“天皇为国家象征与民族精神核心”。这种修宪主张,试图打破日本战后以来的和平宪法框架,让日本重新走上军事强国的道路。对于一些对现状不满、渴望改变的选民来说,这种激进的主张具有极大的诱惑力。他们希望通过修宪来实现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复兴,“参政党”的修宪主张正好满足了他们的这一心理需求。
“参政党”的异军突起是日本社会多种矛盾与问题的集中体现。经济焦虑、文化认同危机以及排外主义与修宪主张的交织,为“参政党”的崛起提供了土壤、纽带和条件。日本政治的右倾化趋势值得国际社会高度警惕,这不仅关乎日本自身的未来走向,也将对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产生深远影响。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6/30 |
|
![]() |
2025/6/30 |
|
![]() |
2025/6/10 |
|
![]() |
2025/6/10 |
|
![]() |
2025/6/4 |
|
![]() |
2025/5/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