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郝石,中国辽宁省大连人。高中时代就读于大连育明高中,高二时参加学校的交换留学项目来到了日本晓星高中留学,2009年4月,先后通过京都大学化学、名古屋大学化学、早稻田大学、东北大学药学等学校和专业的入学考试。现为京都大学工业化学学科3年级的学生。
《日本新华侨报》:您好!郝石同学。首先能谈谈您来日本的契机么?
郝石:好的,我的高中——大连育明高中和日本的学校有交换留学的项目,也是因为这个契机,2007年9月我作为交换学生来到日本晓星高中。在晓星高中学习了一年半之后考上了京都大学。
《日本新华侨报》:当年在中国上高中的时候就考虑来日本留学么?
郝石:在知道这个项目之前没有考虑过,也没有学过日语。当时是希望能争取到保送北大的机会,不过,也是自己实力不够,知道了学校有这个交换项目,才开始学习日语。
《日本新华侨报》:出国之前学习了多长时间日语?
郝石:2007年初开始自学日语,大概半年左右。
《日本新华侨报》:只学了半年日语就去了日本的高中,刚开始应该很吃力吧?
郝石:刚开始当然是,和日本学生坐在一起上课,上课内容其实并不难,但几乎都听不懂,郁闷了好一阵。
《日本新华侨报》:那到什么时候可以听懂上课内容的呢?
郝石:大概两个月以后吧。
《日本新华侨报》:两个月以后就可以听懂了么?
郝石:我觉得问题不大,主要是一个适应的过程,毕竟日本高中学的东西和中国高中还是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日本新华侨报》:那么生活上日语也没问题么?
郝石:生活上问题也不大,主要是和我同室的室友是一个日本同学,他对我帮助很多,经常告诉我在日本生活方面的一些事情,有时候也帮我练习日语,所以我的日语提高得很快。
《日本新华侨报》:我以前也采访过曾经在晓星高中就读的中国同学。这个高中里的中国学生很多么?
郝石:挺多的,有来自上海、北京、苏州的,我这个年级有十五六个中国学生,全校大概有40多个中国学生。
《日本新华侨报》:这么多中国学生在一所学校里,平时有什么活动么?
郝石:其实大家平时活动不多,因为都在准备考大学,所以平时不出来,只是在宿舍和教室里看书。我觉得难得来日本,应该多参加一些中国的学校里没有的活动,而且我也想在日本人比较多的环境里提高提高日语水平,多交交日本朋友,所以我参加了高中的棒球部。
《日本新华侨报》:哦?在日本高中打棒球?这还真少见。你们高中棒球队有过中国学生么?您打什么位置?
郝石:我是第一个,以往没有。我的位置是右外野手。
《日本新华侨报》:参加了甲子园选拔了么?
郝石:县大会参加了,我们高中的棒球队并不强,人数也很少,我以前也没有打过棒球,只训练了一年的时间,所以我也没有上场。大家是本着重在参与的心态去参加的,县大会选拔结束以后,我们这批高三学生就退出棒球队了。
《日本新华侨报》:参加棒球队很辛苦么?
郝石:很辛苦,天天都要训练,不过也算是给自己的青春留个纪念吧。
《日本新华侨报》:您是从棒球队退出来以后才开始准备大学考试内容的?
郝石:基本上是的——7月份以后我才正式开始全力准备日本大学的入学考试。日本有各种进学塾,会定期举行模拟考试,我参加了一个叫代代木塾的模拟考试,考到了日本全国理科第7名的成绩。也因此我拿到了可以免费参加塾听讲的机会,每周都会去塾里上课,其他时间在学校里和宿舍里学习。
《日本新华侨报》:那您是和日本学生一起参加面向日本本国学生的入学考试了?留学生考试没有参加?
郝石:留学生考试我也参加了,数学和理科综合都是满分,日语考得差了一点,只有311分。
《日本新华侨报》:那也很不错了,您当时的大学目标是哪一所大学呢?
郝石:到了日本,当然是希望能考上东大。所以我当时也是瞄着东大的,日本中心考试我很顺利地达到了东大的分数线,不过很可惜,东大的笔试我没有过,落榜了。考的其他几所大学,像早稻田、京都大学、名古屋大学都合格了,最终选择来京都大学了。
《日本新华侨报》:东大没合格有点可惜。当时没有考虑过复读一年再考东大么?
郝石:说实话,刚到京都的时候有这么考虑过的,我的同学中也有3个人就留校复读了。不过,我在京大待了一段时间后,觉得这里自由的氛围很适合我,所以最终决定还是留在京都了。
《日本新华侨报》:我也早就听说京大非常自由。能介绍一下京大的自由表现在什么地方么?
郝石:一般来说日本的大学尤其是理工科,必修课程所占的学分非常多,大一大二没有什么选课的自由。但京大不是这样,京大的必修课很少,一般都是推荐课,你只要选够学分即可。我可以很自由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想去参加体育项目、想去参加社会活动等,可以全心全意投入。京大还有很多学生自治的团体,比如著名的京大吉田寮,就是很有名的学生自治寮。(记者注:吉田寮建于1913年,寮费每月400日元,是完全由京大学生自己管理的学生宿舍。京大曾经几次想把此寮撤掉,但都被住寮学生们阻止了。)
《日本新华侨报》:那您在学习之余参加了什么样的活动?继续打棒球?
郝石:没有。棒球之类的体育项目太花时间,也太累了。虽然校风自由,但化学科的考试还是挺难的,所以我没有再继续打棒球。我参加了一个国际交流团体,这个团体主要负责联系外国人到日本家庭里寄宿。我在这个团体的策划部门,每周都会在这个组织里和大家一起搞活动策划,讨论如何做一些能吸引外国人和寄宿日本家庭的人都会参加的活动。
还有一个活动,就是在京都有一份面向外国人的生活杂志,我在这份杂志里当一名编辑。主要任务就是把日本投稿翻译成中文和英语,自己有时候也会写一些文章。这份生活杂志是面向全京都的外国人的。
《日本新华侨报》:这两个活动都是志愿式的吧?
郝石:是的,我都是志愿者。
《日本新华侨报》:非常令人敬佩。除了志愿活动以外,您有获得收入的活动吗?或者说,您打工么?
郝石:我打工。我有两份工作,一个是在针对外国人的名校志向塾里担任化学老师,专门指导留学生如何考大学。还有一份工作是在一所中学担任中国语老师。
《日本新华侨报》:日本高中里有中国语的课程么?
郝石:说实话我也很奇怪,但这所学校里就是有中国语的课程,而且从初中就开课了,估计和中国的外国语学校有点类似,也算是一个特色学校吧。
《日本新华侨报》:这份工作是如何得到的呢?
郝石:说起来也巧,我曾经和这所高中的一个老师一起参加一个外国人的交流活动,当时和他聊起在日本的外国人的生活问题。我说外国人在日本找工作有点受歧视,京都大学有很多招家教的广告,我打电话过去问能否当家教。对方一听是京大的学生,都很欢迎,但再一听是外国人,态度马上就有了变化,基本上都婉言拒绝了。这个老师听了我这番话以后,点了点头,过了几天就给我打电话。原来这个老师是学校的副校长,学校里的中国语课程太多,一个老师教不过来,想到我当时与他的交谈,就问我想不想去他们学校兼职任教。于是,我就在这所学校里当了中文老师。
《日本新华侨报》:这个机会很不错,不但有收入,而且也可以传递中国的文化。您现在已经是大三的学生,对大学毕业以后的进路考虑过么?
郝石:我考虑在日本就职,我个人目前最希望能去咨询业界,不过我对教师的工作也很感兴趣。
《日本新华侨报》:想当老师我可以理解,因为您在大学课余一直从事着教育工作。但为什么想去做咨询业呢?这个与您的专业好像关系不大吧?
郝石:是的,主要是觉得理科毕业以后进公司,工作都是技术工种,无论是收入还是日后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都存在瓶颈。但是咨询业工作的收入较高,而且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点对我们这样的理科学生就比较有利了。当然,这只是我现在的想法而已,还不很成熟,也许以后会变的。
《日本新华侨报》:我明白了,京都大学在日本的关西地区,经常有人说关西和关东大不相同,人的性格也不一样。您觉得是这样么?
郝石:我在关东的时候一直接触的是高中的生活圈,对社会了解不多,所以对关东和关西也许没法做出一个客观的评价。不过我听关西的老人说过,关东人表面上彬彬有礼,但实际上待人很冷淡。关西人就不这样——比较大大咧咧,对人也很热情。这点我觉得倒是很像中国人。
《日本新华侨报》:呵呵,关于日本关西和关东的争执一直都有,关西人热情,关东人冷漠,一直是普遍的说法。您在日本留学的这几年一直从事各种交流活动,倒是很有关西人的风格。
郝石:主要是我觉得自己既然已经来了日本,就要力所能及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只是单纯地坐在教室里学习,两耳不闻窗外事,这和在中国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只要有机会参与各种活动,我都会尽心尽力。去年我被选为京都市的交流大使,有机会和议员们一起讨论如何开展京都的国际交流活动,把京都建设成日本一个交流的窗口,这也算是对自己的一个肯定吧。
《日本新华侨报》:京都是日本很有名的旅游文化古都,能为这座城市出谋划策,在我看来也是一种荣誉。我们这个访谈的内容主要是面对广大留学生的,我想问一下,您觉得在日本考上一所一流名校很难么?
郝石:我觉得并不难,我曾经建议很多学生考京都大学,学生们都觉得不可思议,因为在他们看来,京都大学相当于中国的清华北大的级别,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于是我告诉他们,留学生在日本考大学有很多优势,只要认真准备,哪怕是中国普通的高中生也能考上日本的一流名校。
《日本新华侨报》:谢谢郝石同学给我们的分享!祝您在今后的留学道路上一帆风顺。
记者手记:中国学生的基础学力是世界公认的,自打上学起,老师就狠抓基础教育,各种课外活动经常以影响学习为理由而被忽略,这使得中国学生在国外的学校里也显得有些孤立。留学并不只是在课堂里学习,留学也是交朋友、体验当地生活和文化的过程。看看郝石同学的留学生活,再想想自己当年的留学生活,颇有些羡慕。留学,本应该如此精彩。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6/30 |
|
![]() |
2025/6/30 |
|
![]() |
2025/6/10 |
|
![]() |
2025/6/10 |
|
![]() |
2025/6/4 |
|
![]() |
2025/5/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