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本作为全球唯一遭受核爆灾难的国家,却在密室中与美国反复推演核武器使用脚本;当日本政府高举“无核武世界”的道德旗帜,却将自身安全系于美国的“核保护伞”之下——这种充满悖论的战略选择,暴露出日本在安全困境中的认知混乱,更揭示出美日同盟在亚太地区制造的核风险正在突破危险阈值。
核爆受害者与核威慑依赖者的双重面孔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广岛、长崎的焦土余温未散,福岛核事故的创伤仍在愈合,日本却以“延伸威慑磋商”为名,将核武器使用纳入日美同盟的常规议程。这种荒诞的戏剧性,源于日本在安全认知上的根本分裂:一方面,通过《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审议大会等平台扮演“无核化旗手”,以道德制高点抨击他国核政策;另一方面,将美国核武器视为“安全必需品”,甚至主动参与制定核武器使用协调机制。这种“受害者心态”与“霸权附庸”的双重人格,不仅消解了日本在核裁军领域的道义权威,更暴露其安全战略的投机本质——所谓“无核武世界”的愿景,不过是掩盖其依赖核威慑的遮羞布。
核保护伞下的虚假安全感
日美于2024年12月制定的“延伸威慑”指针,将核武器使用程序化、机制化,看似强化了同盟威慑力,实则将日本推入更危险的战略陷阱。其一,此举刺激地区核军备竞赛。当日本公然为美国核武器使用开辟“合法化”路径,朝鲜的核试验、俄罗斯的战略核力量部署、中国的核威慑能力建设,都将获得新的动力源。其二,模糊核战争与常规战争的界限。桌面推演中设定的“东亚危机核使用脚本”,本质上是将核武器纳入常规冲突选项,这种“可控核战争”的迷思,与冷战时期美苏的核冒险主义如出一辙。其三,牺牲战略自主性换取安全承诺。日本越是深度绑定美国核战车,越会丧失独立外交空间,最终沦为大国博弈的棋子。
从防御性安排到进攻性同盟的蜕变
日美同盟的“核化”升级,标志着其性质发生根本转变。冷战时期,美国核保护伞尚可解释为对苏联扩张的防御性制衡;而今,在《日美安保条约》第五条适用范围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核武器使用脚本的制定,已将同盟触角伸向台海、南海等非传统安全领域。这种转变暴露出三大危险倾向:一是将核威慑作为干涉地区事务的工具,如美方推演中设定的“东亚危机”场景,明显指向中国内政;二是降低核武器使用门槛,通过程序化协调机制,使核决策链条缩短、反应速度提升;三是强化军事同盟的排他性,通过核领域深度捆绑,挤压中日、中俄等双边安全对话空间。
回归多边主义与战略克制
面对核风险螺旋上升的亚太安全困境,有关国家需展现战略智慧:对日本而言,应正视历史教训,摆脱对核保护伞的路径依赖,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缔约国身份推动建立地区核风险预警机制;对美国而言,需放弃通过核威慑维持霸权的冷战思维,停止在亚太制造“核恐惧”;对中国而言,应坚持自卫防御核战略,同时通过“全球安全倡议”等平台,推动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地区安全架构。历史证明,核武器从未带来真正安全,只会让人类文明徘徊在毁灭边缘。
日本政府该清醒的认识到:依赖核威慑的安全,终将是镜花水月;追求绝对安全的执念,只会将地区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唯有回归多边主义正轨,以战略克制替代军事对抗,方能避免“核共舞”演变为末日之舞。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6/30 |
|
![]() |
2025/6/30 |
|
![]() |
2025/6/10 |
|
![]() |
2025/6/10 |
|
![]() |
2025/6/4 |
|
![]() |
2025/5/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