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确是精细的,尤其是在统计方面。日本总务省消防厅9月9日公布的调查显示,2008年日本全国急救车从接到通知到赶到现场的平均所需时间为7.7分钟,比上一年慢了0.7分钟,也就是慢了42秒!同时,日本总务省消防厅毫不掩饰地指出,这项纪录创下1984年有记录以来的最差记录!
如果翻看日本《2008年版消防白皮书》,还可以得知:2007年全日本的急救车从接报至赶赴现场所需时间平均为7.0分钟,患者从病发现场到被医疗机构接收平均约耗时26.4分钟。该书认为这两项纪录双双创下有史以来的最差纪录。现在,将2008年的数据与2007年的数据相比较,可以说是“差上加差”了。
那么,为什么这种最差的记录屡屡被刷新呢?一种解释是近10年来日本全国的急救队人数仅仅增加了8%。消防厅对此解释说“由于正在裁减地方公务员,增加队员人数存在难度”。还有一种解释就是医院拒诊的事情不断增多。据统计,2007年由急救车送入医院的急救患者被医疗机构拒诊3次以上的事例在日本全国共发生24089起。其中,被拒3次以上的儿童有8618起、孕妇1084起,重症患者14387起。儿童被拒最普遍的理由是“没有专门科室”,孕妇和重症患者则是“处置困难”。
“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这是我们中国人都熟悉的一句话。尽管人道主义能否区分为“革命的”或者“反革命”这种说法值得推敲,但“救死扶伤”应该是白衣天使的天职,这一点是不容否定的。这里,还可重提发生在去年1月3日的一件往事。
那一天深夜,大多数中国人和日本人都沉浸在欢度新年的快乐和美梦之中。正在向日本博多港航行的一艘中国集装箱货船在玄界滩发生了意外的情况:一名45岁的中国船员突然感到呼吸困难,身体难以支撑下去。这艘货船立即按照惯例发出SOS呼救信号。还好,正在海上巡逻的日本唐津海上保安部的巡视船立即赶来,问明情况后采取紧急援助措施,在1月4日凌晨1点5分将这名中国船员送到唐津东港上岸。这时,急救车已经在港口岸边等待了。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当这辆急救车把病危的中国船员先后送往日本佐贺县、福冈县等地的15家医院时,都遇到了拒绝接收和治疗的尴尬境地。最后,这名中国船员死于福冈市东区的一家医院,医生诊断为脑出血。据了解,这位中国船员从被送上急救车到在医院死亡,经历了2个半小时。
事后,负责安排急救车的佐贺县唐津市消防本部向媒体透露,急救车收到病人后,立即用手机与唐津市内的9家医院联系,但都被拒绝了。随后,急救车又与多久市、伊万里市、佐贺市、福冈市等地方的多家医院联系,他们大都以正在为院内的重病人进行治疗为理由拒绝接收。
急救车多方联系,直到凌晨2点半左右,距离60公里以外的福冈市东区的一家医院才答应接收。这是急救车联系到的第16家医院。当急救车把中国病人送到医院时,已经是清晨3点43分。大约一个小时后——4点32分,这位中国船员病死在异国的土地上。
很难让人相信这是发生在世界“经济强国”的一件人命案。在这个世界上,日本人是以“暧昧”著称的,许多“日本人论”里面将此专辟一章分析。今天,“暧昧”的日本人在急救车减速的问题仍然不愿意明确地说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不过,一位日本医生说过这样的“实话”:“现在,不少患者对医院的期望值过高,要求也过高,由此带来的诉讼也在不断地增加,所以现在的医生不敢轻易接手需要急救的患者,医生的精神负担也变得越来越重了。”佐贺的消防署也暴露过“黑幕”:有的医院干脆拒绝接听来自急救车的电话!最近10年,佐贺县内每天24小时可以接受急救病人的“挂牌”医院已经由87家减少到53家。
显然,这是“医德”出了问题。当“救死扶伤”不再被医生奉为恪守的职业道德的时候,急救车怎能不减速呢?但愿这次精确到秒的统计能够推助日本医德的重振和提高。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6/30 |
|
![]() |
2025/6/30 |
|
![]() |
2025/6/10 |
|
![]() |
2025/6/10 |
|
![]() |
2025/6/4 |
|
![]() |
2025/5/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