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始终洋溢着创业的激情
昆山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副会长易言灏散记

采访之前,记者了解到他的名字叫“易言灏”,身份是昆山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副会长。

谁料,走进位于昆山市清阳北路的英灏机械工业(昆山)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办公室,还未等记者细致欣赏其间悬挂着的风格迥异的各种字画,他就满面微笑地走了进来,握手,寒暄,交换名片。这时,记者发现他名片上的名字叫“易宗霆”,名字后面的括弧中才有“言灏”二字。

看到记者脸上的疑虑,他幽默地说:“在昆山,许多人知道‘易言灏’,还不知道‘易宗霆’。因为我这个名字是去年回台湾时刚改的。”

既然“易言灏”已经有了社会认知度,为什么还要改名字呢?是愿意和古人一样,在“名”之外还有“号”吗?记者这样问。

 “我没有追求那样的文雅。”他微笑着回答。“只是,有的人说我的名字里面有‘桃花运’,我就想改变一下。于是,换了一个名字。”

    记者并不想去追寻什么“桃花运”,但是,从这个微小的细节中,记者感受到他是一个不安于现状而要与命运之神搏击的人,是一个试图通过种种生活和事业的努力改变命运的人。

    曾经,有人说他是“帅哥”,那大概是因为他的容貌和身材在街头获得了很高的“回头率”;有人说他是“公子哥”,那大概是因为他的祖辈、父辈可以有充裕的家产供应他到澳大利亚“游学”。但是,他偏偏不看重这些,不喜欢这些,在青春岁月说出:“我不喜欢台湾。”

    当然,我们没有必要把这句话赋予政治含义,因为他“不喜欢台湾”的理由在于感受到台湾已经没有一个充满激情追求事业的青年的发展空间,用他的话说:“这里年轻人的出路,要么是去做上班族,要么是去考公务员,要么是去继承家业,已经没有什么可以白手起家的机会了,自身创业的机会更是微乎其微。”

    这种说法或许有些偏激,但“剑走偏锋”常常是一个青年追求理想和事业的起点。他放弃了在台湾一家航空公司做“空哥”的待遇丰厚的工作,1992年,也就是他27岁的那一年,随父亲从台湾的高雄到大陆东北的长春,投资管理一个娱乐场所。

    他很坦率,说那时的大陆市场“真的像一个冒险家的乐园”,房地产市场还不成熟,汽车进口需要配额,干一切事情都需要有“熟人”介绍、关照。但“那时也的确可以赚钱。”不过,当大陆经济日渐发展,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逐渐完成的时候,“冒险家的乐园”也就不复存在。这样,1995年他转身来到昆山,创办了“英灏机械工业(昆山)有限公司”。

    记者特意追问:“英灏”两个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他告诉记者:“英”,是我父亲姓名中的最后一个字;“灏”,是我自己姓名中的最后一个字。

显然,这个企业的名称里面流淌着一种父子情深的丰厚蕴涵,一种家业传承的殷殷期待。

从1995年到昆山投资创业,至今已经整整十三年。

如今,易言灏除了掌控“英灏机械工业(昆山)有限公司”以外,还是“昆山英群电子有限公司、昆山英棋电子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他告诉记者:“我从2000年开始,就自己独立投资了。”

在大陆广袤的土地上,独立企划,独立投资,独立运筹,独立打造品牌,是易言灏的梦想,也是易言灏的追求。

不过,记者并没有顺延着采访易言灏家族企业在昆山的发展,因为访谈其间脑力激荡出来的“思想火花”,更可以让人透彻地了解他。

易言灏已经8年没有回台湾过春节了。他说:“现在,我每次回台湾,都有一种做客或者观光旅游的感觉。因为在大陆的时间长了,在这里有了事业,有了房产,有了朋友,有了新的生活习惯,回到台湾以后,心中就感到有一种莫名的空荡感。过去的朋友圈子已经不复存在,即使还可以见面,也有一种陌生感,因为大家没有了共同的话题。这样,就会把自己儿时想吃的小吃重新吃上一遍,把要想购买的物品匆匆买齐,就急急忙忙返回大陆。”这番话语,显示出易言灏不再有漂泊感,这种情感的迁移,带来的不仅有事业的发展,更有落地生根才能够结出的累累硕果。

和一些长年在大陆投资和发展的台商一样,易言灏也自豪地称自己是大陆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历程的“见证人”。他说:“我亲眼看着大陆按照国际标准,在经济上从一个‘未开发国家’进入到‘开发中国家’,现在正在进入‘已经开发国家’的行列。从1997年开始,我们台商中就流行着这样的话语,说昆山是‘三个月一小变,六个月一大变’。因为各种事情需要长时间回到台湾的台商,只要返回昆山后,都会为这里的变化惊讶不已,有的时候连找路都发生困难,因为许多道路是新开辟的。”

一个人,能够在不是铁血交织的战火烽烟中、而是在和平发展的环境中见证一个地域、一个时代的沧桑变革,应该说是一种幸事。而这种“见证感”,也势必激发出一个人新的创业激情。

难得的是,易言灏在挫折面前的“换位思考”。当年,易言灏父子初到昆山,因为建厂,需要购地。易言灏说:“那个时候,得知我们要购买工厂用地,昆山有关政府部门的人员就打开一张地图,给我们一只红笔,让我们自己挑选,自己画圈,想买哪里就买哪里。但是,当时我们信心不足,没有敢买过多的土地。后来,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的工厂需要扩大,要进入二期、三期的发展,又要购买土地。几经考察,我把工厂周围的一块地买下来,合约签订下来,但有十万元人民币的尾款没有付清。就因为这样,几年以后,昆山市国土局把购地款退还给我,把这块土地重新征收回去了。开始,我实在想不通,认为这是官民不平等,这是官方说话不算数,这是政策发生了变化。后来,还是我父亲帮助我疏通了思路,他问我:‘你当时为什么不把那十万元人民币的尾款缴付了呢?你当时是真的缺少那十万元人民币吗?你不是也在观望和试探吗?’回想起来,是这样的啊,我自己如果能够如约把这十万元人民币早早缴付,怎么会有后来的事情呢。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大陆已经从‘画圈’式的人治时代进入到了一个‘契约’式的法制时代,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是一种投资环境的进步。我个人虽然有一些损失,但这种日趋优化和完备的法制环境让我更加放心下来。”

台商在大陆的发展,有政策的因素,也有环境的因素;有技术的因素,也有资金的因素。这些,已经广为人道,不必多说。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台商在大陆的发展,还有一个心态的因素,一个定位的因素。

记者在各地采访时,经常听到一些“老”台商议叙当年在大陆投资创业得到的“优惠”,同时感慨现在的一些变化。对此,易言灏的看法是:2000年前到大陆投资的台商几乎没有赔钱的,当然,赚了钱的台商也不会出来炫耀自己。许多台商到大陆来投资,也是不得已的行为,如果台湾有更好的环境,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台商也许不会来大陆投资。现在,许多台商在大陆得到的待遇,是在台湾的不到的。比如,在昆山的台商如果遇到一些问题,可以直接找到市政府甚至市长,因为你是台商,市政府和或者是市政府的官员也会出面帮助解决,但这种事情如果发生在台湾,当地的县长、市长就不可能直接出面帮助解决了。所以,要想在大陆继续发展,台商就的适应大陆的变化,不能总是想着以前如何如何。

谈到当前大陆的经济情势,特别是台商关心的企业转型升级问题,易言灏眼睛里发出兴奋的光芒。他告诉记者:“转型升级,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本身就是一个需要经常思考、不断对应的问题。我到现在都还记得,当年我们家族在台湾的模具厂,是我父亲他们带领着员工,一下一下地锉出一个又一个产品。如果没有一次又一次的转型升级,我们这样的家族企业也许早就不存在了。”接下来,易言灏讲到自己近来投资350万元人民币,即将开业的“坐月子服务中心”。

从工厂到“坐月子服务中心”,易言灏开始了一次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的转型。这种转型,可圈可点的不仅是它的跨越性,更在于一种生活模式和理念的推介,在于一种生活品质的推助性提升。

至今仍过着独身生活的易言灏娓娓而谈:在传统上,女性产后都是由婆婆或者妈妈来照顾。但是,伴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女性投身职场人数的增加和产妇对自身健康的重视,以及产后恢复及科学化新生儿护理等因素,设置一个具有专业及全方位产前产后护理服务的坐月子中心已经成为市场的需求。坐月子的观念和习俗在台湾流行数十年,经验积累丰富。我要把台湾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一并引进大陆,在昆山成立一个全方面专业护理的坐月子中心。

易言灏还告诉记者:这个中心结合传统中医和科学西医的精华,聘请台湾专业的营养师和当地的医院产科专家、儿科专家及专业的护理人员全程护理。五星级的居住环境,独有的私家母婴服务,舒适优雅的私密空间和24小时远程监控,让产妇与家人共同分享一个专业、舒适、尊贵、私密的“月子”生活,让坐月子成为母亲的第一个假期。

当年在台湾放弃“空哥”的工作来到大陆,是为了满足心中“创业”的欲求;其后进入昆山开办工厂,还是为实现心中“创业”的愿望;今天,开办“坐月子服务中心”,仍然是为了践行心中念兹在兹的“创业”的梦想。

一个满怀创业激情,又时时把激情付诸于创业行动,并用创业的实绩与命运搏击的人。这,就是易言灏留给记者的印象;也是记者愿意通过文字把易言灏推介给读者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