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国际国内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海外华人经济自觉与不自觉的开始了进行整合和调整的努力,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已成为众多华商追寻的目标,各国华商们希望摆脱传统经营模式,走上新的发展之路的良苦用心,也得到了相关国家政府和学界的一致认同。然而,受环境和条件的限制,以及自身局限的制约,至今,华商们还没有找到真正的转型突破口,倒是在探索新路径的进程中又陷入到另一种困惑里。
现阶段,海外各国华商蜂拥而起建设“中国商城”的热潮,就是这种困惑的最新注脚。
餐饮、服装和小手工业是海外华人安身立命的支柱产业,在华商们海外创业之初,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历史地位是不容抹杀的。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的认识到,这是一种以业者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着比较原始生产和经营的管理模式,在完成了初始的资本积累以后,如果我们不立即着手升级和转型,就可能在新的经济格局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当然,转型和升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它除了要求基本经济实体自身的综合努力,还需要得到相关国家政府、学界、商会和专家等的政策指导,在各界同步的运作下,才有可能实现预定的目标。
假如我们以这样一种思路,来衡量当下的“中国商城热”现象,就会发现其运行的路径,依然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没有脱离家庭式的、简单粗放的的经营窠臼,充其量也仅是在量的方面起了变化,在资金规模和物质架构上有了超越,其实质是一种放大了的“家庭作坊”,是经济结构转型中的一个误区。
“家庭作坊”式的特点是:低技术含量、低进入“门槛”、低管理水平、低赢利能力、劳动密集、简单粗放,其核心竞争力仅体现在价格和质量手段上。为了维持生计,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业主们只有进入灰色区域,以粗劣的质量和较低的价格,在与同行的博弈中去分得“一杯羹”,缺乏社会责任,忽略社会公德,不可避免的走进不规范经营、甚至是违法经营的死胡同,引发与驻在国社会及民众的各种矛盾,最终激起对方的行动,招来一次又一次针对华商的“突发事件”。
但是,尽管海外的“中国商城”建设中,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却并没有止住后来者前趋的脚步,从北欧的瑞典芬兰挪威,到南欧的葡萄牙意大利,从英伦三岛,到黑海之滨,还有北美、澳洲、非洲……等,“中国商城”的建设,正如雨后春笋式的从世界不同的角落冒出,没有进行谨慎的科学论证,便盲目的进行简单克隆和模仿,真犹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般的危险,这除了证明我们在产业布局上缺乏想象,同时也表明了经济学界理论创新的乏力。
如果我们将过去餐饮、服装业之间的竞争,看作是“单个家庭对家庭”竞争的话,今天的“中国商城”之间的竞争,就应当是“家庭集团对家庭集团”之间的竞争,是“集团军”之间的竞争,其结果之惨烈将更甚于前者,因此,也是更需要引起我们警醒的严重问题。
(本文摘自西班牙《欧华报》)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6/10 |
|
![]() |
2025/6/10 |
|
![]() |
2025/6/4 |
|
![]() |
2025/5/25 |
|
![]() |
2025/5/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