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日本一家中文报纸上读到一篇短文,题目是“我就汉奸一回罢”,内容主要提到作者对日本人的印象,诸如“敬业”、“自律”、“认真”、“守信”等等,当然,日本人当中也有不敬业、不自律、不认真、不守信的人,但一般而言,作者提到的上述优点在多数普通日本人身上确实存在。
然而,一位投稿者想要谈谈自己对日本人的印象,即便这些印象未必完全准确,何至于要如此悲壮,竟然发出“我就汉奸一回罢”的感慨呢?这令笔者不禁联想到中国国内日本研究的环境。
现在,不少人批评中国的日本研究,说中国的日本研究“怎么怎么不行”,国内的日本研究界简直成了人人都可以责备一番的可怜虫。
然而,上述短文的作者不是在国内、而是在日本的中文报纸上发表一篇千字左右的短文,居然也还要鼓足勇气“汉奸一回”,就可想而知在国内吃“日本研究”这碗饭的人们说真话需要有多大勇气,说真话能不能得到发表。三四年前马立诚等人的遭遇至今令人感到“心有余悸”,尽管笔者并不完全同意马立诚的观点,然而,有不同观点完全可以开展正常的讨论,何至于给持不同观点的人扣上“汉奸”、“卖国贼”的帽子?据说自称在互联网内外被批得“狗血喷头”的马立诚在2004年以后再也不想或不能碰一碰“日本问题”特别是“中日关系”这块“烫手的山芋”。还有些人花一两年时间、为了不触动某些人激烈的民族主义神经而左顾右盼、左思右想,尽量客观地写了一些介绍日本情况的书,某些出版社一方面对书的内容给予评价,另一方面对于实际出版问题却纷纷表示不愿“冒这个险”。最近有人提及美国著名学者傅高义曾著《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对二战后日本奇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批评今天的中国却缺少这种以国际眼光看日本的振聋发聩的论著,然而,笔者却认为即使中国国内有人写出类似的作品,哪家出版社能够付诸出版?对于中国的研究者来说,别说企求“振聋发聩”,千万别被扣上“汉奸”帽子恐怕是首选目标。显然,处在这种环境下从事日本研究,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吗?笔者无意要将国内日本研究水平不能令人满意全都“赖”到研究环境上去,当然也有研究者自身努力和勇气不够的因素,不过,笔者决不相信国内的日本研究者就都那么笨。以国内的日本研究与国内的其他国际关系研究作一比较,不难看出其间确实存在着仅靠研究者努力难以弥补的差距。
笔者以为,如果能够将国内的日本研究与国外、特别是在日本的中国人的日本研究更好地结合起来,或许是提高中国的日本研究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为此,可以想出各种具体做法,比如(1)更多地在国内的媒体和刊物上介绍居住在日本的中国人的日本研究成果,举行有国内研究者、媒体工作者与在日本居住的研究者、媒体工作者共同参加的日本问题研讨会;(2)日本的中文媒体积极地为国内的日本研究者提供宽松的园地,充分利用国内对日本问题等研究的“溢出效应”,发表他们在国内不大好发表的部分研究成果(确有在日本的中文媒体有意识地利用这种“溢出效应”而壮大了自己);(3)想方设法促使国内研究机构乃至政府有关部门更多地关注和重视发表在日本的中文媒体上的日本研究论文或评论。
当然,以上意见不限于日本研究。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特别是对国内问题的研究,在日本居住的中国人也有很多精辟而独到的见解,问题在于如何转达到国内去,转达到国内的有关部门去。
(本文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3/5 |
|
![]() |
2025/2/19 |
|
![]() |
2025/2/18 |
|
![]() |
2025/2/10 |
|
![]() |
2024/12/17 |
|
![]() |
2025/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