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后的和平宪法,迎来了60周年的庆典,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改宪”压力,这其中挑头的当属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安倍公开宣称“改宪”已经载入正式的政治日程,并将成为今年7月参院选举的争论焦点。安倍高举“摆脱战后体制”的旗号,决意为日本的未来开辟新的航向。但透过安倍“改宪论”的激情炒作,仍能发现其背后的思维悖论及理论上的苍白。
安倍“改宪论”的一个基本立足点是要通过日本国民自己的双手,在白纸上重新描绘日本未来发展的蓝图。安倍认为,目前的和平宪法,是日本败战后由美国占领军的门外汉们强加给日本的,并没有得到日本国民的自主认可,从其根基上带有日本人的屈辱感,因此,通过“改宪”,既可体现日本人的改革气概,也可真正终结美国在精神上对日本的长期占领,是日本迈向“美丽国家”、成为真正的政治大国的非常重要的一步。
半个多世纪前,日本前首相、安倍的外祖父岸信介就将“改宪”高调定位为“根除占领后遗症”、“实现真正独立”的重要一环,安倍目前的做法,可谓是“继承祖业”而已。如果说,过去制定的宪法,经过了60年,总觉得有点落后于时代,需要作一些修正,那么,这种视点可能会博得绝大多数日本民众的认可。但安倍想要做的,决不仅仅局限于这一些,他是要编写日本自己的历史、重铸日本独立的精神境界,而这种做法的预设前提,便是要首先否定作为“占领后遗症”的战后历史。
但事实是,安倍首相在对外推广日本时,说的最多的便是日本战后的“自由、民主主义”和“战后的和平外交”,而这两块重要的、令安倍引以为豪的基石,恰恰就是这部被安倍猛烈抨击的战后宪法所确立的。
正是这部宪法,确立了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男女平等、主权由天皇向国民转移等民主主义原则,令战后的日本在世界史上创造了一个新的奇迹。安倍一方面在国际舞台上积极推行他最拿手的“价值观外交”,宣扬自由民主主义的“普遍的价值”,并以此为武器,提携美国、澳大利亚、印度等国牵制中国;但另一方面安倍在国内政坛上又将这些“普遍的价值”看作是美国占领下强加于日本的产物,是令日本人感到屈辱的标志,这其中的思维悖论显而易见。
安倍显然是过度地宣扬了战后和平宪法的所谓“强加”作用,事实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百废待兴,日本国民对这场残虐、愚蠢的战争有了深刻的反思,这部宪法能够获得日本国民的理解和支持,并在战后的几十年内迅速深入人心,这足以表明,它不是一种“强加”的产物,而是美日两国在经历了战争创伤后共同反思的一种智慧结晶。对于这一段历史,生于战后的安倍首相,显然是没有切肤之认识的。
安倍要在精神上彻底终结美国的占领,但在终结的同时,他又开出了什么“处方”呢?除了宪法九条的改正和创建“美丽国家”这类重视战前价值的空洞口号之外,很难发现安倍还有什么有新意的点子。与其这样在空洞的口号中徘徊,还不如认认真真回顾和总结日本战后60多年的发展史,并在这之中挖掘日本腾飞的真正秘诀。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6/10 |
|
![]() |
2025/6/10 |
|
![]() |
2025/6/4 |
|
![]() |
2025/5/25 |
|
![]() |
2025/5/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