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在人物的刻划方面则做得非常成功,一部《水浒传》以“忠义”二字终始,梁山一百单八将人人好汉各个英雄,虽落草为寇但“忠节”不改,哨聚山林却能义薄云天,不同于“三国”在人物刻划上的粗线条化,“水浒”里所出现的一百零八位人物读来会让你觉得每位人物都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而且,对比“三国”与“水浒”我们会觉得“三国”好像讲的只是“桃园三结义”刘关张的三人之小义,“水浒”却称得上是大“义”凛然,手足之情报国之义,处处可见,令人读后平添一份心仪和仰慕。
“水浒”共聚集了一百零八个落草的英雄,但老施却给他们安排了一位以“忠”为本、以“孝”为先的人称呼保义及时雨的宋江做头儿,而宋江虽不得已上了梁山,但他却满脑子想的只是如何能受“招安”尽忠朝廷,即使最后落得个被毒而死,也是以朝廷命官的身份而亡,称得上是死而瞑目了,按说《水浒传》以此立意,此书应该是历代统治阶级极力向大众推荐的一部书了,但直至今日它的影响却是明显不如《三国演义》,更惨的是,文革时,居然被作为批判对象的大毒草之一,一度弄得是声名狼藉,实在是不可思议。
只是作为文学著作本身,“三国”让人看起来恢宏壮阔,“水浒”却让人看得是心情激荡。可谓在谋篇布局描写手法上《水浒传》与《三国演义》是难分上下各有千秋,可是单纯的从人物塑造上,与《三国演义》粗线条的勾画人物不同,《水浒传》把一百单八将塑造的真就是能让你看到一百单八种个性鲜明的不同性格,即使类似但也绝不雷同,比如说“水浒”里描写人物的粗鲁之处,就有许多写法,鲁智深是性急的粗鲁;史进则是少年任性的粗鲁;而李逵就是懵懂莽撞之粗鲁;打虎英雄武松则又是率性不受羁绊的粗鲁。而更绝的是老施给每位好汉都起了一个绰号:象什么豹子头林冲、拼命三郎石秀、霹雳火秦明、青面兽杨志、玉麒麟卢俊义、扑天雕李应、黑旋风李逵、一丈青扈三娘、母夜叉孙二娘等等,这些既形象又生动的绰号,读来让人直觉得就像见到了这些英雄本人一样。描写武将上阵搏杀时,与“三国”的什么“大战三百回合”、“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等粗略描述不同,“水浒”则着眼于细腻、气氛的烘托,如描写林冲出阵,就先是从气势上烘托出来:“山坡处转出一队人马,清一色白旗白盔银甲,锣声起处,白旗中涌出一员大将,只见他,嵌宝头盔稳带,磨银盔甲重披。素罗袍上绣花枝,狮蛮带琼瑶密砌。丈八蛇矛紧挺,霜花骏马频嘶。满山都唤小张飞,豹子头林冲便是。”一番素描,一个银盔素甲的白马美将军形象就跃然眼前了。正如明末清初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所言:“所谓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由此足见,老施在人物刻画上的使人物共性与个性的水乳交融,可谓登峰造极,非“三国”所及也。与“三国”相比,“水浒”以“忠”与“义”贯穿全书,教人向善。不似“三国”纯以气力、诡计取胜。动则就烧死数千、淹死数万,杀个尸横遍野片甲不留。也不似“西游”之消极,到了猴子弄不来了,就去南海搬观音。“水浒”,由于它的人物鲜明个性彰显,令人读后,绝难再忘。而更绝者,“水浒”通篇没有“之乎者也”,白话易懂。翻翻外国史书,就会发现,无论是传统的日本武士,还是欧洲骑士,哪怕是美国西部的牛仔,他们都有一种不仅为生存而战,而且更为尊严名誉恶而战的“战德”,翻检中国史书,你会发现也只有“水浒”里的中国武士能找出一些这样的“战德”来,也只有“水浒”能够给中庸懦弱的中国人增加点阳刚之气,增加点骑士、武士的风度,虽然,水浒人物的收场大都很可怜、也很可悲。
“水煮三国”、“凉拌水浒”两菜相较,可以品出“三国”已被“水煮”得有点糊焦之嫌,“水浒”则被持续“凉拌”得正犹如李逵口中的“淡出鸟来”。如此“凉拌水浒”,孰为不公,起码也应来个“乱炖”或“红烧”之类的,则天下“水浒”粉丝幸莫大焉,老施亦能安眠。
(本文作者系自由撰稿人)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6/10 |
|
![]() |
2025/6/10 |
|
![]() |
2025/6/4 |
|
![]() |
2025/5/25 |
|
![]() |
2025/5/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