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一直是中国外交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两个有着如此渊源的近邻现在的关系可谓是不冷不热好不尴尬。最近日本首相间接地就“慰安妇”问题向外界道歉似乎看到了他对于解决历史问题发展中日关系的诚意,但是随后日本和澳洲又缔结条约成为了准同盟的国家,虽然说是没有围堵中国之意,但是防范中国的意图明显。而笔者认为中日关系落得今日的局面,恰恰是两国之间的渊源历史造成的,成为了中日关系发展之间的心理障碍。
简单的回顾中日历史,古代日本最初是中国的学生特别是学习了中国最强大王朝的唐文化才进入了封建时代。日本明治维新后,开始了“脱亚入欧”而中国逐渐沦为了半殖民地的国家。由此开始日本这个学生超越了昔日的老师,而如今中国再次腾飞起来,保持着经济的告诉发展,日本却停滞不前,于是一种茫然心态就在这个本来不大的岛国蔓延开来。
在这里有一个事实我们必须正视,那就是日本的国土面积狭小在战略上缺乏缓冲空间,所以日本国民的安全意识是强而敏感的。自然中国这么多年经济快速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且中国对于日本有着强烈的民族敌对情绪。于是类似于国际关系学中“安全困境”的状况出现了,日本不知道如何面对历史问题,面对曾经在二战中的罪行。一面是如果一旦完全认错,全面否定自己在二战中的行为,那么国内的民意,民族意识不答应,对于当局政府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安倍在执政初期在历史问题上过度的表达所引起的民意下滑说明这一点。一面是如果对于历史问题断然否认,国内政府也许会赢得一定的民意支持,但是邻国的态度无疑给外交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也影响着国家利益。所以日本在历史问题上总是左右的摇摆,进两步而退三步。历史问题的蝴蝶效应投放到现实之中,于是台湾问题、东海问题等等都凸现了出来,中日之间也呈现出了战略性的结构矛盾。笔者认为这些症结就在于“历史的心结”没有解开,两国没有办法进行沟通和交流,于是这些现实中的问题也被放大了,才有了今日两国关系的局面。
解铃还需系铃人,中日之间的心理障碍还需要日本自己实现自我的突破,摆脱那种狭隘的岛国心态和过于自我认同的强者逻辑。而中国在对日关系处理上民族主义情绪显然是不可取的,只能是以“拖刀计”行之,发展自己的经济、增强自我的实力,只有中国强大,中日关系的这样的局面才能越早突破,让日本主动地向中国靠拢。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6/10 |
|
![]() |
2025/6/10 |
|
![]() |
2025/6/4 |
|
![]() |
2025/5/25 |
|
![]() |
2025/5/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