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拘泥于历史(中)

说起中日的历史问题,虽然在根源上有着历史文化传承不同等多方面原因,但在二战结束后,美国出于东西方意识形态对立的需要以及朝鲜半岛战争爆发的军事需要,保留了天皇制度,又没有对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及其罪行进行认真的清算,也是最直接的表象原因之一,正是这些表象的原因,唤醒了日本人骨子里的暧昧的历史观使其无法正确认识中日历史。

二战结束后,美国出于政治需要最终放弃了对日本侵略罪行的惩治,使得日本的一些战争势力得以在战后重返政坛,有的当上了阁僚甚至首相,如岸信介等。现在不少的日本国会“世袭议员”就是当年那些战犯的二、三代子女,这些人自小在战犯们的熏陶下成长,对其长辈充满了敬仰,一直是把战犯视为英雄偶像来模仿的,并从其长辈那里继承了所谓的日本的正义战争伦理观,所以,这些人对当年日本的侵略战争是充满了错误认识的,小泉、安倍、麻生之流,从骨子里说,莫不如是。而且,在当年东西方冷战的形势下,日本跟随着美国爸爸,与曾经被它侵略过的中国再次处于“敌对关系”之中,这也更使得从甲午战争到二战一直睨视中国的日本根本不屑于向中国道歉,更不用奢谈什么对战争的反省和清算了。

除此之外,从历史文化传统的深层来看,也有着三方面的因素左右着日本人不可能像中国人那样面对历史。首先,日本人本身缺乏历史感,中国是一个有着深沉历史责任感的民族,由于历史的悠久,中国对于历史都有着翔实的记录。“以史为鉴”,中国人把历史看成责任,有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认识当前事情的传统习惯。中国人认为:历史记录一个人,并不因为这个人的死而结束,好的固然要名垂青史,坏的也要遗臭万年的。因此,中国人说到历史,心里定义就是白纸黑字所记录的事实,内心深处是有着非常确定非常庄重的感觉的,这也使得中国人一提起历史,就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而日本人则不同,在一般日本人的眼里,正如我们在日华人所了解的那样,尤其是日本年轻人,对历史地理知识可谓是一穷二白,通过看日本电视台举行的大学生历史地理知识问答对抗赛中日本大学生居然说中国现任国家主席是毛泽东这种令人喷饭的笑话,我们对日本年轻人的历史知识已一目了然了,至于说香港的首都在台北,那就更是让你一点脾气都没有了。我们在日本的历史书中也经常会看到神话、传说等穿插其中,尤其是连第一任天皇的来历都说不清道不明的模糊历史记述,日本历史究竟是一个什么玩意儿也就毋庸赘述了。所以说,历史,对于日本人,更多的它只是一种过去发生的模糊的事情,只是一种与现在没有明确联系的不确定的遥远的存在,是可以讨论的,也是可以在讨论中推翻的,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日本人缺乏历史感,更没有那种历史的庄重感,他们有一种更为重视现在的传统习惯,或者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或可以说,日本只是一部敏锐的跟踪急剧变化的世界的雷达会更确切些。其次,日本人还缺乏责任感,中国人敢做敢当,不怕承担责任,无论国情、现实怎样变化,也无论是身在国内还是飘泊海外,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形象方面,都有着一种几乎是与生俱来的责任感、使命感,尤其是海外华人,一句“儿不嫌母丑”应最能代表“海漂”一族的心声,尽管他们在海外看到了更多的祖国的不尽如人意处,尽管他们对祖国某些不合理的地方有着某种恨铁不成钢的焦灼,但都改变不了当日本人蔑视中国嘲笑中国时他们照样会拍案而起脸红脖子粗唾沫星子横飞的为祖国辩护的那份激情。日本人则不然,表面上日本人在公司里显得责任心很强,但与日本人相处日久的在日华人都知道,日本人只是在不涉及切身利益的情况下才有责任心,一到需要承担真正责任时候,日本人就会把个人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对于历史错误,日本人都是以“当时是那样教育的,所以就那样做了”这样一种不承担责任的暧昧讲法搪塞过去,坦言之,这句话的含义就是:个人是没有责任的,负责任的应是当时的情境。东京大审判时,那么多的战犯,竟然没有一个人有勇气主动出来承担战争责任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本文作者系文学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