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今年奥斯卡外语片的金球奖众望所归地颁给了美国导演伊斯特伍德的《硫黄岛来信》——一部讲日语的二战电影。这部影片从日本人的角度来描写硫黄岛之战。1945年2月19日至3月26日,这里爆发了一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战场上最惨烈的战斗。影片着力表现了守岛日军、特别是日军指挥官栗林忠道陆军中将的鲜明个性,并没有更多地渲染日军的残暴。这部影片为什么获好评?因为美国人不仅站在自己的立场述说战争,更从“敌人”的立场描绘人性,甚至表现了日军宁死不降的“守土之责”和“英勇气概”。
据报道,《硫黄岛来信》在《纽约时报》做的整版广告里,导演伊斯特伍德披着皇军大衣指导拍摄,所有美方工作人员,都和参演的日本人一样,穿着皇军制服。想来这是为了制造气氛,为了身临其境。中国拍抗战题材影片的导演,能披皇军大衣吗?这无论如何是不可想像的。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70周年,目前已知年底前中国以及其他国家会有七部以南京大屠杀为主题的影片问世或开拍,此外还有一部日本右翼宣布要拍的否认南京大屠杀的电影。已经推出的较有影响力的是“美国在线”董事长雷昂西斯出资制作的纪录片《南京》,该片是以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的畅销书《南京浩劫》为依据的。影片集中描述几名在华欧洲人的活动,其中包括纳粹驻南京的高级将领拉贝,如何从日军手下挽救了数千名中国人的性命。这个角度是中国的抗战电影所没有触及的,以往的中国影片总是孤立地悲愤地述说自己的历史仇恨。
世界多元关注“南京”,这是件好事,但也给中国的抗战影片提出了如何在表现手法和意识形态上与世界共通价值衔接的问题。目前中国国内多部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电影在筹备,其中有拍过《可可西里》的中国导演陆川策划的《南京! 南京! 》,香港导演唐季礼正筹拍的《日记》同样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将在3月底开拍。
这些正在筹划或已经在拍摄的中国影片如何表现“南京”?恐怕敌人的残暴还是免不了的。我们期望今日中国的抗战影片制作者能站到一个高度反映战争,像《硫黄岛来信》那样大气地刻画敌人,告诉世界人性的共同之重。敌人也是人,他们也被民族的文化所塑造,也为传统所约束,或许他们内心里对自己所执行的任务深恶痛绝。希望通过影片让过去的敌人重归人类,而不要永远把他们当作“鬼”。如果还把抗战影片拍成为主旋律服务的献礼片,那不仅无法为世界所接受的,连教育自己人都显得勉强。
2007年,让我们站到一个高度俯视“南京”吧。如果将来有一天,中国和日本能够共同拍一部以南京大屠杀为题的影片就好了,但愿这一天早日到来。当年在硫黄岛上激战的美日士兵今日相见已经能够相拥而泣了,我们又何必让老态龙钟的当年敌人年复一年地叩头谢罪呢。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3/5 |
|
![]() |
2025/2/19 |
|
![]() |
2025/2/18 |
|
![]() |
2025/2/10 |
|
![]() |
2024/12/17 |
|
![]() |
2025/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