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苏州呼唤我们去显身手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苏州历史上出过无数的文人墨客,西晋的文学家陆机,宋朝的政治改革家范仲淹,明朝的文学家冯梦龙,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近代政治家章太炎。而且出任苏州历代的官僚又有白居易、苏武等人,在历史上留下了无数的名诗、散文。在这里最负盛名的当属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此为千古名篇。

今欣逢苏州市政府由市长杨卫泽亲自带队,即将来日本招聘留学人才,不由得让我们想起这位优秀的历史人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苏州市在向广大的在日华人知识分子召唤——到苏州去,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苏州市自1983年3月地市合并,全市现人口583.86万人,土地面积8488平方公里,国内生产总值2080.0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万5千723元,财政收入290.82亿元,

出口总额185.2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8.14亿美元。苏州所处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最充满市场机遇的地区,从90年代开始,国家就把发展的重点转向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苏州人杰地灵,苏州养育人才。一方水土一方人,人到了苏州可以沾上灵气,人离开了苏州也可发挥巨大的作用。作为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范仲淹用他的爱国抱负为人民办了许多好事,同时用文笔留下了他高尚的品格和博大的胸怀。我们在这里简述一下范仲淹的生平,以史为鉴实现自己的爱国理想。

公元1014年,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领百官到亳州,去朝拜太清宫。浩浩荡荡的车马路过河南商丘,整个城市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看皇帝,惟独有一个学生闭门不出,仍然埋头读书。有个好友特跑来叫他:“快去看,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但这个学生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便头也不抬地继续读书。果然,第二年他就得中进士,见到了皇帝。这位学生就是日后的北宋伟大的改革家文学家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人。自幼孤贫,2岁不幸丧父,母谢氏只好带子投奔一姓朱氏人家。范仲淹从小读书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静心励志,孤身去醴泉寺读书,经常伴灯苦读到东方欲晓,僧人们都起床了,他才和衣而卧。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上一点儿韭菜末,再加点盐,就算是一顿饭。很多海外学子也是这样,对于清苦生活毫不介意,全部精力都在书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

五年寒窗苦读,范仲淹成为一个精通儒家经典,又擅长诗文的人。他通过科举考试,在1015年考中进士,范仲淹入仕后,最初十余年,一直担任地方上的小官。他每到一地总是踏踏实实地做一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事,并且干得很有成绩。宋真宗天禧五年,范仲淹到泰州,历经四年将长达150里的捍海堤修好,解除了这一带的潮水灾。当地人民为了纪念范仲淹的功绩,为他修建了祠堂,并将捍海堤取名为范公堤。

经过地方的试练,范仲淹逐渐引起宋真宗的重视,调往京城任官。范仲淹在京城大力整顿官僚机构,剔除弊政,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仅仅几个月,号称繁复的开封府就“肃然称治”。范仲淹还细心调查,亲手绘制了一份“百官图”,披露了奸相吕夷简的专横跋扈与任人唯亲。并多次上书,提出了改革方案《答手诏条陈十事》,这就是历史有名的“庆历新政”。

由于权贵官僚的竭力阻挠,范仲淹许多抱负未能实现,“庆历新政”也仅维持了一年多就流产了,其本人也多次遭贬,但他一点也不灰心,总想为国为民分忧,并于1046年应好友滕子京之约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岳阳楼记》,抒发了他崇高的政治理想和博大的胸怀。范仲淹关心人民疾苦,大胆改革图新,在饱受挫折之后,尚能保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品格。范仲淹,将永远是激励后人的楷模。

现在我们重读岳阳楼记,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最近的盛暑之时,又从巴黎传来佳音,苏州市荣获第二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承办权。这是著名世界组织对苏州的高度评价。爱国之心人人有之,登岳阳楼,抒豪情志,天时地利,政通人和,祖国招手,大鹏展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