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华新论:最近中日关系发生什么变化?

去年年末,中国国务委员唐家璇在会见日本众议院议长河野洋平一行时说:“中日关系已走出寒冬,迎来暖春”。

这一说法显示中日首脑外交不仅已全面恢复,中日外交关系也已经步入了正常化轨道。这种变化无疑是两国领导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归功于两国领导人的正确决断。但直接因素是“小泉时代”的结束和日本领导人的更替,为中日关系的“柳暗花明”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契机。

安倍就任日本首相后,在不同场合表达了要发展中日关系的愿望,并在历史问题上表现出积极姿态。他承认日本在二战时期的殖民统治和侵略给亚洲各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和痛苦,并表示日本接受远东军事法庭审判结果。中国方面,从中日未来大局着眼与两国根本利益需求出发,对安倍在靖国神社问题上的“模糊策略”,相应采取务实而灵活政策,营造出良好气氛。经过共同努力,实现了安倍访华,并努力构筑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

中日关系的改善,是两国的战略利益上的共识与交汇。日本一些有影响的媒体最近纷纷宣称,两国关系的改善是因为中国单方面急于在经济、贸易等领域进一步强化与日本的关系,因而抛弃了所谓的“历史牌”,从“感情外交”转为“利益外交”。

这种说法充其量是日本舆论的一厢情愿,完全是一种曲解甚至有意歪曲。构筑战略互惠关系,绝不意味着中方放弃了“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策略。安倍目前在靖国神社问题上采取的是“模糊策略”,如果日本领导人重蹈小泉覆辙,中日关系很可能又会出现倒退趋势。

从更广阔领域与深层次的战略考虑,一个正在和平崛起的大国与一直处于亚洲领先地位的日本,存在着长期结构性矛盾,加上两国之间领土领海争端等诸多纷争,中日关系未来将是时而“春暖花开”,时而“风风雨雨”,甚至有局部的“寒冬腊月”不时袭来。因此,中日关系虽然目前柳暗花明,但却非常脆弱,实际上还处于一个“谨慎探索,小心磨合”的微妙期。(摘自韩国《朝鲜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