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自1983年以来从事日本研究已有20多年,通过参加建设中国的日本学与近年来在日本接触中国学,初步感到两者有以下的类似之处与区别之处。
两者的类似之处是:(1)中国学与日本学的建设都面临着如何解决分析和综合之间的关系的问题。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都是由经济、政治、文化、自然等诸多领域构成的有机的统一体。但是,为了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双方又都需要对各个领域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从而形成中国(日本)政治、中国(日本)经济、中国(日本)文化、中国(日本)自然环境等诸多“分科”。然而,既然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中国”或“日本”,既然我们想要建立的是“中国学”或“日本学”,那么,就需要对各个领域的研究加以综合,提出能够高度概括、有机组合、集中体现各个分支领域的有研究深度的综合性课题。(2)中国学与日本学的建设都面临着如何解决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问题。在中国,存在着有关日本的古代史、近代史以及战后日本的专门研究,在日本,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或许,以学者个人的能力,很难兼顾对方国家的古代史、近代史直至历史与未来的研究。然而,在实际生活当中,现实问题往往与历史问题紧密相连,要深入认识现实就不能不吸取历史学的营养;历史研究者为了体现自己的研究的价值,也往往需要就现实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既然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中国”或“日本”,既然我们想要建立的是“中国学”或“日本学”,那么,就需要对双方国家的历史和现实在时间坐标上也加以“综合”,避免割断历史,以便形成对于作为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的对方国家的总体认识。(3)日本的中国学与中国的日本学的建设又都面临着如何解决认识自己与认识对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常言道:“有比较才有鉴别”。日本人认识中国,中国人认识日本,都离不开对自己国家的认识。比如中国需要学习日本的什么长处,日本需要学习中国的什么长处,如果不知道自己国家的短处,就难以做出正确的判别。特别是中日(日中)关系问题,如果两国学者都只是盯着对方,也就难以得出符合实际的判断,因为中日(日中)关系是一对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我怎么对待你’在很大程度上与‘你怎么对待我’密切相关”。再比如以所谓“中国威胁论”为例,我们当然不同意所谓“中国威胁论”的说法,但是,如果我们一方面对自己国家的实情和发展缺乏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又不了解为什么“中国威胁论”在对方国家会有市场,或者为什么人们会对中国的和平发展产生误解或感到担心,那么,我们对所谓“中国威胁论”就难以做出有说服力的反驳,或者对一般人的误解或担心展开富有成效的增信释疑工作。(4)中国学与日本学都面临着所谓“方法论”问题,但是,应该说研究方法尽管很重要,我们的研究应该更加注意研究方法,但是,“方法”未必是“万能”的,同时“方法”是多元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难说哪种方法是“最好的”。
(本文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6/10 |
|
![]() |
2025/6/10 |
|
![]() |
2025/6/4 |
|
![]() |
2025/5/25 |
|
![]() |
2025/5/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