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视点:求同存异跨越历史认识

自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华后,两国高层交往明显增多,各领域合作与交流加强,实在是可喜的现象。在越南河内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第十八届部长级会议的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11月16日会见了日本外相麻生太郎,双方就中日共同历史研究问题达成了一致。

双方的共同期待点是,希望通过中日学者共同研究历史问题,促成中日关系的进一步改善。但同时这里有两个疑问点,其一,双方的期望值不同,中方学者似乎对“历史认识”更感兴趣,期望这项学术合作能化解两国在历史问题认识上的矛盾,有学者指出,中日两国共同历史问题,首先是政治问题,而非单纯的学术问题——“共同研究历史无非是把各种事实搞清楚。但是现在中日关系的问题不在于事实,因为事实是非常清楚的。问题是在于你如何评论和认识这些事实,这就是政治问题了。”中方的意图很明显,要求日本对侵华的历史认账,教育日本年轻人了解和正视历史。而日方的态度“单纯”一些,希望“就史论史”,挖掘更多的史实。

其二是双方如何面对中日的战后史的问题。据《朝日新闻》报道,日方提议中日历史研究课题的外延要扩大,不仅仅是苦难的战争史、日本的侵略史,还应包括各自的战后史。日方希望把战后日本作为和平国家与世界开展经济合作的历史告诉中国民众。据说,中方接受了这样的提议。的确,研究战后中日关系史尤为重要,众多为中日友好而奉献的两国友好人士的功绩理应为后代所铭记。长期以来,在媒体的宣传中,在许多中国人的记忆里,八年抗战的历史遮盖了中日之间半个多世纪以来和平交往的历史。

但是,战后中日关系史难免牵扯到中国的“文革史”,对于日方参与这方面的研究,中方曾面露难色,为此日方鼓动说:尽量提出客观事实,增进相互理解。中方勉强同意。但这“家丑外扬”可不是件简单的事。众所周知,日本的战后史比中国辉煌得多,在战败的废墟上建成了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并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了解这些历史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日本。而中国从50年代到70年代末却是往事并不如烟,政治运动频繁,让百姓不堪回首。一些史实对内尚且遮遮掩掩,对外公开谈何容易。能否坦然面对历史的阴影,是考验中国政治民主、社会开放程度的试金石。

有日本学者提出,政治体制不同的两个国家进行共同历史研究是不可能的。虽然如此,我们期待中日学者和高层在实际操作历史研究时,能够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拿出有实质性的成果来。以史为鉴不应该单单是对别人说的,也应是对自己的要求。虽然中日关系目前颇有快速正常化的迹象,但双方在诸多利益问题上仍存在严重分歧,求同存异、共同发展是唯一的选择,通融性和合作精神是其中的润滑剂。坦诚解剖问题,跨越历史认识,但愿共同研究历史能够成为中日关系的一个契机、一个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