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微观:小泉:“帝王化首相”的终曲(下)

既煽动又利用民族主义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在21世纪初的日本政坛上跳出一个小泉这样的“帝王化的首相”绝非偶然。小泉的表演迎合了日本部分民众期待出现强势领导人的心理。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长期低迷,中国等周边国家的经济却持续增长,这种明显的反差使百余年来在亚洲“一枝独秀”的日本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和不适应,越来越多的人们期待日本能够出现一位强势领导人,带领日本厉行改革重振国势,摆脱战败国的阴影和实现“政治大国”的目标。小泉正是抓住日本国民的这种心理,通过高呼改革口号和扮演强势领导人的姿态,赢得了战后日本历届首相所难以企及的高支持率,这成为其推行独断政治的资本。

其实,小泉在出任首相前,并没有参拜什么靖国神社,也曾反对“海外派兵”,对日本“争常”也提出过置疑。在1995年,小泉首次参加自民党总裁选举,败给了桥本龙太郎,1998年又败给了小渊惠三。2001年4月,小泉再度竞选自民党总裁时,完全改变了战术,喊出了“改革无禁区”和“参拜靖国神社”的激进口号,在自民党基层党员的热烈支持下脱颖而出。

小泉出任首相以来,其克敌制胜的法宝就是以擅长利用电视等信息时代的政治煽动手段的杰出演技,摆出“对内改革”、“对外强硬”的“拼命三郎”姿态,坚持“说了就做”、“决不反悔”的硬汉作风,特别是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小泉通过桀骜不驯地参拜靖国神社等怪招竭力煽动狭隘的民族主义,然后又以高涨的民族主义为依托,推行一系列强硬的内外政策。

小泉政治的危险性

从体制因素看,小泉强化了党的总裁对全党的控制,虽然起到了进一步摧毁派阀的影响力的积极作用,但取而代之的却是一种权力过于集中、缺少制衡力量的、专制主义的强权政治。人们担心,如果不能阻止小泉一步步拆除日本政治中的反馈和制衡的装置,将日本政治再度引向集权和专制主义,就有可能重蹈战前日本的覆辙,导致整个社会在极端政策的误导和煽惑之下,在类似幕府末期的攘夷感情和狂热的民族主义的蔓延之中,脱离战后和平发展的轨道,直至无可阻挡地再次“翻车”。

小泉成为日本战后60余年来在位时间名列第三的“长命首相”绝非偶然。有的学者将小泉政治形容为“感性政治”,其实,更确切地说,小泉政治是以“靖国神社至上主义”为特征的“民族主义煽动型政治”,小泉利用坚持参拜靖国神社为手段,在日本国内煽动民族主义,并刺激曾经受到日本侵略和殖民统治的邻近国家的人民的感情,再利用邻近国家的反应转过头来进一步激发国内的民族主义,在这种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中,进一步加快了日本向右转的步伐。然而,其结果却使日本外交四处碰壁,国内改革亦被“政治化”而失去明确目标。这不能不说是日本的不幸和悲哀。

安倍:国家利益重于个人信念

也许,安倍在“个人信念”上面存在着不少旧观念旧思想,某些方面比小泉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安倍与小泉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他不是将所谓“个人信念”置于国家利益之上,而是把“个人信念”与作为国家领导人所作所为区分开来,组成团队式的政权围绕国家利益展开内政和外交活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安倍政治显然已经走出小泉的“怪人政治”。鉴于发展日中关系显然有利于日本的国家利益,安倍上台伊始就急急忙忙访问中国,一再表示将致力于改善对华关系,这体现了他的“对中新思维”。笔者将在下一篇对安倍的“对中新思维”作进一步的讨论。

 

(本文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