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是一个“恋旧”的人,重建“美丽祖国”,是他提出的诱人口号,也是其内阁的一块金字招牌,据统计,在安倍的首相施政演说中,“美丽祖国”一词用了8次。安倍在其著书《献给美丽祖国》中,毫不掩饰其对日本民族、文化、传统的颂扬,他要站在日本传统价值之上,建立具有“日本特色”的民主主义和政治文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的主导之下,对日本的历史遗产、精神传统等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全盘引进了美国式的自由、民主观念。战后的吉田路线令日本逐渐恢复自信、一举确立了经济大国的地位。尽管如此,自上世纪80年代起,日本国内要求清算吉田路线、积极追求“正常国家”目标的“呼声”越来越高。从中曾根康弘时代的“战后总决算”到小泉纯一郎的“新保守主义”,再到安倍的“新日本主义”,越来越强调追求民族文化、精神的价值。当今安倍内阁的价值取向,可以说体现了日本近20多年来的政治风向。
民族的精神,不是美国模式的简单移植或翻版,日本要为未来的发展寻找自己的“根”,这种价值取向,本身并没有错,但需要指出的是,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解决以下两个基本的课题:
第一,安倍迷恋的“悠久历史与传统”,究竟是指什么?日本前首相吉田茂在战败后曾这样表述过:旧的日本在人类的这场浩劫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新的日本,必须在旧日本的残骸中重生。表述了其痛彻反省历史的决心。如今,安倍在迈向“美丽祖国”时,如果无视对过去历史的彻底检讨,如果没有那种涅磐重生的勇气,那么,这种迷恋“战前传统日本”的心态,将是非常危险的。
第二,日本迈向“正常国家”的进程,很明显带有挑战美国价值观的意味,“战后总清算”,它要“清算”的,有相当一部分是战后美国人“强加”给日本的。与此同时,安倍上任后反复强调坚持以美日同盟为轴心的外交路线,并宣称与美国的“价值观共有”,这里明显可以看出其政治理念与现实政治运作的内在张裂。
正是由于以上两大难题,安倍在提出“美丽祖国”的口号之后,似乎难以再往深处推进。《献给美丽祖国》对“美丽祖国”并没有进行深入的论述,仅在结尾处写道:“我们的国家日本,是个受惠于美丽的自然、有悠久历史和独自文化的国家。……日本人与其卑下,倒不如要自豪,而为了开拓未来,不是应该流下汗水吗?”在这些空洞华丽词藻的背后,我们也可以体察到安倍政治理念的困境:他的“新日本主义”,如果不是建立在正确的历史观之上。那么,其得罪的不仅仅是中韩等近邻,还可能会挑战美国在战后确立的政治格局、动摇美日的合作基础。
安倍描绘的“美丽祖国”,到头来也就是一笔糊涂账,日本一些尖刻的评论家这样点评:在建立“美丽祖国”之前,安倍首先需要学会美丽的日语。但这似乎不应该归咎于安倍的表达能力,作为一国首相,用母语准确地表述自己的思想,这点能力是毋庸置疑的。问题的核心是,安倍自身意识到了其政治理念的问题点,也认识到这种矛盾过度张裂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所以,他只能以一贯擅长的“模糊”策略来处理这一难题。掌握了这一点,也就可以在大方向上把握安倍内阁今后在修改宪法和教育基本法等方面的基本趋向。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6/10 |
|
![]() |
2025/6/10 |
|
![]() |
2025/6/4 |
|
![]() |
2025/5/25 |
|
![]() |
2025/5/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