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象法眼:安倍访中:胡锦涛的决断

近日东北亚局势有突破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变数。据日本和韩国媒体报道,日本新首相安倍晋三就职伊始,就将出访北京和首尔。在战后的日本,新首相首先出访的国家必然是美国,这次安倍作了不同的安排,反映了安倍打破僵局,将尽力改善与中国、韩国关系作为要务的务实姿态,而且也得到了北京与首尔一定程度的肯定与回应。

据日本媒体报道,安倍就职之后日本外务省就开始密集与中韩两国协商,希望安排安倍到北京与首尔访问,与中韩领导人会晤。中国外交部10月4日正式公布了这一访问的安排。从日本方面宣布的消息来看,安倍此行行程相当紧凑,应为工作访问,主要的内容是与中韩领导人见面与会谈,不安排参观访问。10月8日是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召开的首日,中国领导人接受日方的要求接待安倍的来访,也反映了中国领导人对于改善中日关系的决断。

中日关系对双方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在21世纪前期,中国和日本同样作为东亚的主要大国,双方都必须体认这一现实,在此前提下改善和发展关系。目前中日关系政冷经热的局面是不正常的,不可能持续;冷淡的甚至恶劣的政治关系如果不能改善,最终将影响和阻碍双方的经贸关系,而这一关系对于中日两国都至关重要。安倍显然对此是有相当认识的,也愿意采取实际行动来推进停滞不前的中日政治关系。

人们普遍关心的是,安倍是否将在北京和首尔承诺在首相任内不参拜靖国神社。从日本媒体的报道来看,安倍可能不会明确承诺,如果他这样做,将冒犯国内和党内右翼势力从而削弱自己的执政基础;但是如果安倍与小泉的相关态度完全相同、不作任何改变,那么北京与首尔都不可能接待他的来访。因此安倍很可能就日本当年侵略中韩的历史问题表明忏悔与反省的态度(可能是重申村山首相的有关谈话),同时分别向中韩领导人表明不会在靖国神社问题上与中韩过不去,试图以此获得中韩领导人的谅解。“点到即止”和“心照不宣”是东亚文化的共同特征,东京、北京和首尔很可能在靖国神社问题形成一种默契。

如果安倍能够成功地访问中韩,对于安倍个人来说奠定了执政的良好基础,也可以说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对于日本来说,能够卸下因小泉执意参拜靖国神社而背上的包袱,就能够大幅度改善与中国和韩国这两个最重要邻国的关系;从东亚的大局来看,中日韩三国之间稳定的政治关系,也有助于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形成,三国都将从这一发展获益。

10月3日傍晚朝鲜官方宣布,朝鲜将在科学研究领域进行核试验,并表示朝鲜决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和威胁使用核武器,朝鲜希望通过对话和协商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的原则立场没有变化。平壤方面作出这一宣布,除了是以核试验作为筹码要求与美国谈判,肯定也注意到了安倍即将访问北京和首尔的消息。平壤觉得自己在东北亚的棋局中被忽视了,小泉当年访问平壤与金正日签署的《平壤宣言》可能随着小泉的下台而成为一张废纸。韩国前外长潘基文将当选联合国秘书长,这在韩国引起的的举国欢庆,平壤方面的感觉可能也比较复杂。

可以肯定,朝鲜核试验问题也将成为中日、日韩领导人会谈的议题,虽然这不是双边会谈能够解决的问题。

朝鲜宣布将展开核试验,但又重申希望通过对话和协商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显然是希望各方在承认朝鲜为核国家的前提下再重开六方会谈,或者是直接与美国谈判,这对一直主张用谈判而不是武力解决朝核问题的中国和韩国都是一个新的难题,因为劝说已经无效。未来六方会谈朝鲜以外的五方能否就此达成共识,将是东北亚外交的主要难题,危机或许将持续一段时间。

(本文作者系凤凰卫视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