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坛流行一个词——“政经分离”。这个说法,中国人也不陌生,不过了解其“日本属性”的人并不多。日本人不仅创造这个词,更多次将它应用到外交实践中。这不,政坛新贵安倍晋三又在说对华政策的“政经分离”。
早在1970年代,日本就试图对苏联搞“政经分离”,将北方领土问题上的对立与西伯利亚资源的合作开发并行,至今一无所获。1980年代中期,日美经贸摩擦升级。东京再次祭出“政经分离”的大旗,一方面主张“经济摩擦不要波及日美政治关系”,另一方面又在经贸谈判上与美国耍太极拳,进一步退两步。再一次,日本期待的政经“双赢”没有出现,美国方面很快针对日本制定并实施了“301”及“超级301”等制裁条款,并将其列为“敌对贸易国”。进入1990年代,日美经贸摩擦升级为全面经济对抗。美国直接否定日本经济体制的资本主义性质,并联合欧洲在国际清算银行推出惩戒日本的巴塞尔协定,对日本的金融机构展开全面围剿,迫使其撤出海外市场。
相形之下,小泉在对美政策上就灵巧得多,对美国的追随毫不含糊地“从经济做起”。
一上任,小泉便拜访了布什,对美国总统有关日本不良债权的关切心领神会,回国后全力奋战不良债权。主要手段就是对美国金融资本开放市场,允许包括老布什参股的美国基金长驱直入,收购、变卖日本银行的抵押不动产(“不良资产”)。对美国人来说,这无疑是一本万利的好生意。
执政五年有余,小泉外交若说还有什么“成功”之处,那就是修正了之前对美“政经分离”的逻辑。而今斯人卸任,如何修补其治下“一团糟”的亚洲外交,则成为自民党总裁选战的话题之一。
遗憾的是,安倍晋三在关键时刻竟老调重弹,在对华政策上明确主张“政经分离”,一边在历史问题上玩“缄默战术”,一边单方面要求中国政府承诺“不让政冷波及经热”。其“亚洲外交”的设计,也是重海洋亚洲,轻大陆亚洲——以东盟为中心,向左联系大洋洲和南太平洋,向右笼络以印度为核心的南亚区域合作联盟,营建以日美同盟为基轴的“泛东亚共同体”;而在外交裂痕最深的东北亚,则不肯放弃政治对抗的手段。
看似聪明的安倍,其实是在盘算一笔糊涂账。原因很简单。且不说政经密不可分的一般道理,单从他提出的“以技术创新与全球化结合实现经济增长”的经济政策看,若不能如期进入中国的信息通信、金融服务以及环保节能等新市场,日本经济很难获得参与新一轮全球竞争的条件。尤其是目前“多哈回合”搁浅,政府双边协定仍是决定新兴市场开放的先决条件。而展开富有成效的政府间谈判,宽松的政治氛围与和谐的战略对话必不可少。
毫无疑问,安倍的“政经分离”和“南北双重标准”的外交哲学,很难保证其亚洲外交的成功。届时,其“建设美丽日本”理想,只怕也将缺少起码的外部支撑。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3/5 |
|
![]() |
2025/2/19 |
|
![]() |
2025/2/18 |
|
![]() |
2025/2/10 |
|
![]() |
2024/12/17 |
|
![]() |
2025/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