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瀛透析:从朝鲜导弹事件看“强硬”的安倍外交政策

由于日本将在9月下旬举行自民党总裁选举,因此即将卸任的首相小泉纯一郎在朝鲜试射导弹后有意退居幕后,给他最为中意的继承人官房长官安倍晋三创造了一个活跃的舞台。从日本政府的一系列应对措施来看,不管是日本政府独自实施对朝鲜的制裁,还是日本代表团在联合国安理会全力推动制裁决议案,的确都是安倍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

通过观察安倍所主导的日本对于朝鲜导弹事件的一系列反应,我们可以看出一旦安倍执政,他的外交将呈现出以下几个特色:

对朝鲜强硬到底

朝鲜试射导弹的时期正值美国的独立纪念日,国际舆论普遍认为朝鲜此举明显是针对美国。不过,安倍则认为朝鲜导弹是对日本安全的严重威胁,主张对朝鲜采取强硬的回应。7月5日中午,安倍就宣布了对朝鲜的7项制裁措施,其中包括禁止朝鲜客货混装船“万景峰”号在今后半年停靠日本港口、禁止朝鲜政府官员进入日本、不允许日朝之间的包机进入日本等等。在15日安理会一致通过了谴责朝鲜试射导弹的决议之后,日本并没有停止脚步,而是继续准备对朝鲜发动新的金融制裁。16日,安倍指示相关政府部门开始研究禁止向朝鲜汇款以及冻结朝鲜在日本的资产等制裁措施,显示了其对朝鲜强硬到底的路线。

不惜与中国对抗

日本政府这次应对朝鲜导弹事件的过程还暴露了日本将不惜与中国对抗的政策走向。在朝鲜试射导弹之后,日本只有麻生外相与中国的外交部长李肇星通过电话。安倍作为实质上的总负责人只是约见美国大使希佛或是频繁与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哈德利通电话,没有与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的主席国中国进行一点沟通。不仅如此,对于中俄表态反对日本提出的制裁决议案,日本没有想到与中俄进行充分沟通,而是试图借俄罗斯主办八国首脑峰会之机说服俄罗斯投弃权票,从而使得中国难以单独投否决票。据日本媒体报道,在中国驻联合国大使王光亚声明要否决日本的制裁决议案后,安倍与其手下甚至准备联合美国强制进行表决,迫使中国行使否决权,进而在国际上责怪并孤立中国。

依靠并听从美国

安倍对朝鲜强硬到底和不惜与中国对抗的外交风格与现任首相小泉有所不同。因为小泉一向主张对朝鲜采取“对话”而不是“压力”的政策,并两次前往平壤访问。在对华政策上,小泉虽然连年参拜靖国神社引发中日政治关系紧张,但他也认为中国的发展是日本的机遇,一直避免与中国发生正面冲突。但对于小泉将美国放在日本外交首位的做法,安倍还将全盘继承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