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华新论:中日关系今后将如何发展?

日前在卡塔尔亚洲合作对话会议期间举行的中日外长会晤,并未取得任何突破,只是重申各自立场。但这已表明,经过一年多来的对立与摩擦,中日双方都有通过会谈防止关系继续下滑的意愿,着眼于后小泉时代,希望打开目前中日关系的僵局。

中日关系恶化对双方都不利,因为中日两国都需要加强友好合作谋求共同发展,以利亚州的和平与繁荣。在小泉任期到今年9月结束之后,如果未来的日本首相能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改变做法,日本朝野能够达成共识,把神社里供奉的甲级战犯与普通死者分开,北京也就可以转过弯来,结束两国首脑会晤陷于停顿的局面。

中日关系倒退的原因并不仅仅在于参拜神社,而有更为深层的历史背景与时代因素。无论是强化日美军事同盟、密切日台交往、鼓吹“中国威胁”、反对欧盟解除对华武器禁运、在东西两线拉拢印度与北约,以至于冻结对华日元贷款、在钓鱼岛设立户籍,以及中日东海能源之争,日本对华政策的这一切变化,都应该从日本国力下降与世界力量对比变化的总背景上来看待和分析。

日本在亚洲的经济火车头地位与政治影响力,正逐渐被中国所取代,日本的脱亚亲美外交,使它和东亚国家的关系日益疏远,而中国的睦邻和谐外交,却赢得越来越多的朋友。如果目前这种势头继续发展下去,那么亚洲原来一超独霸的地缘政治局面就要改观,被“一山二虎”或中日印三足鼎立的局面所代替。

这对于曾经历大日本帝国辉煌时代或享受过战后日本经济繁荣的日本人来说,不能说不是一种无可奈何但又难以接受的局面。即使是反对参拜神社的老一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日本人之中,也免不了会有这样的心态。而这种时代变迁的历史感受,无疑就成为日本右翼势力和保守思潮兴起的温床,并且把小泉当作他们政治上的代表。

这并非很快便会消逝的历史现象,而是将会影响中日关系未来发展的心理因素。中日两国都有强烈的民族自尊,但两者有所不同。中国人因为国家迅速强盛起来而充满自豪,这种自豪感又更加勾引起往昔的悲情。而日本则相反,由于过去的“辉煌”而难以接受正在开始的沉沦。如果从这种历史变迁的角度去观察,人们就会发现,即使参拜问题解决了,未来中日关系的矛盾分歧仍然不会就此轻易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