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微观:“政冷思热”(下)

受到陈昊苏关于亲日派/亲中派“应该多一些”的谈话的启发,笔者认为,为了改善和推动中日关系的发展,不仅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特别是媒体界人士需要一种丢掉“亲日/亲中派”帽子的“思想解放”,而且中日两国的政治家和官员更需要这种“思想解放”,以利于中日两国关系尽快摆脱目前这种困难局面。

无需讳言,近年来在中日两国政治关系越来越趋于冷淡甚至冷冻的背景下,两国的一些官员乃至一些政治家可能比一般的有识之士更加担心自己被说成是“亲日/亲中派”,反而感到如果更多地做出“厌日”或“厌中”的表现,在政治上和仕途上对自己更加有利。这种状况发展下去,可能对两国关系带来更严重的损害。因为一般的有识之士手中没有权力,他们的主要影响在于舆论,而政府官员手中掌握有权力,他们如果倾向表现“厌日”或“厌中”,就可能使中日两国本来可以合作的事情无法得以实现,本来可能避免的摩擦无法得以避免,本来可能转化的矛盾(将矛盾转化为合作)无法得以转化,本来应该从国际大战略格局考虑中日关系的视野趋于狭窄,其最终结果是使中日之间的“政冷”扩大到经济、安全、文化等各个领域,导致经济合作问题和技术合作问题被“政治化”,甚至导致整个中日关系全面冷却进而走向对立。从这个意义上说,消除“亲日派”或“亲中派”指责的认识误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

最后,需要提到,中日之间关于亲日派/亲中派的议论,甚至引起了欧洲学者的注意。例如,一位英国学者说:“我感到中日外交没有什么战略可言。我这种意见完全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的客观的感觉。中日之间总是互相批评,批评个没完,令人感到双方相互政策脱离现实和脱离实际。也许双方政府也希望改善一下两国关系,但是由于双方的一部分老百姓总是要求政府采取强硬的立场,于是政府就把对对方的政策调整得更强硬,好像是在跟着一部分民众的情绪走,好像很害怕一部分民众或网民的情绪。总之,中日之间总是相互批评、批评、再批评,这种政策不是有效的、现实的政策。

我觉得中美关系是‘战略和策略的比赛’,比较好分析;而中日关系却是‘激励爱国主义情绪的比赛’,很难进行理性的分析。中日双方的一些政治家似乎是在进行批评对方国家的比赛,宁肯选择一种更激烈地反对对方国家的表现也不愿选择‘亲日派’或‘亲中派’的大帽子。我们欧洲人很关心中日两国经济发展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影响。现在人们担心中日政治关系的问题正在制约两国经济关系的发展,比如一些比较大的工程、比较大的投资项目,因为有比较明显的日本色彩,一些中国老百姓就反对从日本引进,这是政治影响经济的典型例子。其实,中国引进日本很多技术,有些日本的技术由于没有那么明显的日本色彩,比如一些家庭电器采用日本的元器件,老百姓看不大见(invisible),就没有人反对。与此同时,大的工程、大的投资项目需要政治领导人做出决定,政府害怕一部分老百姓反对,就不敢做决定,这种现象在我们看来是不正常的。

有人说日本想做‘亚洲的英国’,其实日本与英国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日本的经济规模很大,比亚洲其他国家大得多,而英国经济在欧洲就没有那么突出,与法、德差不多。因此日本与亚洲一些重要国家的政治关系不好,对经济的影响很大。我们英国虽然与法国等欧洲国家之间也存在各种分歧,但英国与欧洲大陆国家的关系总的来说是健康的,如果有什么激烈的争吵,不过是‘老朋友’之间发生不同意见而已。总之,中日双方的人们,特别是官员和精英层,如果都被情绪化牵着走,都害怕被戴上‘亲日派’或‘亲中派’的帽子,那么,两国关系的前途实在是令人担心。”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