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微观:“政冷思热”(上)

多年来,中日之间“政冷”、“政冻”的长期化,强烈地刺激着两国的一部分惯于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对两国关系的注意、关心和思考,甚至也引起欧美国家有识之士的关注,可以说是出现了“政冷思热”的局面。换句话说,中日“政冷”、“政冻”时期也成为人们对“世界中的中日关系”究竟应该如何发展进行冷静而深入的思考的时期。

作为一个冷静思考的例子,本文围绕如何看待所谓“亲日派/亲中派”的提法做一些讨论。

近些年来,随着中日政治关系的冷却,“亲日派/亲中派”在中国和日本不仅成为一种带有贬义的提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卖国贼”(在中国又称“汉奸”)的同义词。很多中日有识之士只要在两国关系问题上说一些理性的话,或者客观公正地评价对方国家的优点,就往往会被指责为“亲日派/亲中派”,有时甚至还会被骂为“卖国贼”。为此,一些人士因为害怕被扣上“亲日派/亲中派”的帽子而不愿再说什么,甚至连中日或日中“友好”的提法几乎也成了一种“禁忌”(除去作为领导人或外交发言人的外交辞令以外)。但是,即使在这样的气氛之中,敢说真话的人士依然大有人在。

不久前,中国对外友协会长陈昊苏指出:“‘四海之内皆兄弟’,首先中日两国人民应该是兄弟”,“中日两国人民应该世世代代友好”,“中国的‘亲日派’和日本的‘亲中派’应该多一些才好”(《了望东方周刊》2006年04月12日)。笔者感到这个说法很有见识,也说得十分及时。

为什么不宜把“亲日派”、“亲中派”当作贬义词甚至当作帽子来乱扣呢?对此,陈昊苏的回答十分明快简捷:“如果两个国家处于敌对状态,比如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亲日派’当然就不是好名词。但在两国关系正常化之后,‘亲日派’就不是什么坏事情了。”显然,在中日已经复交并缔结和平友好条约的情况之下,带有贬义的“亲日派/亲中派”指责显然是一个认识误区,一个人除了热爱自己的国家以外,完全可以有喜欢或不喜欢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自由。

其实,在中日两国,一些被扣上“亲日/亲中派”帽子的人,其实未必称得上是“亲”对方国家的人,更多的人更适于称之为“知日派”或“知中派”,由于对对方国家和两国关系“知”之较多,因此,在介绍对方国家的时候更能做到客观全面和实事求是,在两国关系上也能更多地发出一些理性的声音。即便如此,不少人仍然难免被扣上“亲日派/亲中派”的帽子。

据笔者所知,在中国国内,很多老“知日派”曾经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老战士或爱国志士。他们过去曾经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斗争。但是,恰恰是这样一批铮铮铁骨汉,在当今时代却积极主张发展中日两国关系,成为中日友好的积极拥护者和推动者。过去他们坚决反日是为了国家和人民;今天他们明确主张推进中日友好,同样是出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于爱国主义精神和具有普世意义的国际主义精神。对于他们来说,过去的反日与今天的主张中日友好,其背后的思想基础是一以贯之的。需要提到的是,前面提到的陈昊苏,就是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代名将——陈毅的儿子。在新中国成立后,陈毅继周恩来之后担任外交部长,在毛主席,周总理的领导下,为推动中日关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