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微观:中日关系的三次逆流(下)

第三次逆流

2001年8月,小泉纯一郎首相以公职身份参拜供奉有远东军事法庭判决的14名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其后连年参拜靖国神社,极大地刺激了中国人民和亚洲人民的感情,导致中日首脑互访中断4年多,两国政治关系日趋冷淡。一些民意调查也表明,两国民众对对方国家的好感度日趋下降。中日关系出现了第3次逆流。

尽管中日政治关系出现倒退,两国间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依然继续向前发展,特别是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2005年中日贸易额达1893亿美元,人员往来达400万人次,缔结友好城市(省县)226对,居中国对外城市结好之首。“政冷经热”成为这个时期中日关系的基本特征。近年来中日经贸关系及各方面合作继续发展的事实表明:中日两国优势互补的特点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更加突出;共同利益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

回顾中日关系的三次逆流,可以看出一些共通的特点:

1,都是日方的反华政策和鹰派外交导致两国关系陷入僵局;

2,日方每次都拿所谓“中国威胁论”说事儿;

3,日方每次都是更紧地追随美国,反对或牵制中国;

4,日方每次都拿台湾问题做文章,或公然加强与台湾的勾结;

5,都牵连到中日两国与东南亚、南亚邻国的关系,比如“与中国争夺在东亚地区的主导权”;

6,日方每次都是企图阻挠两国经贸关系发展,虽然这一点在第三次逆流中表现得不像前两次逆流那样明显,但近来日本经济产业省鼓吹“中国风险论”,鼓吹带着政治目的(而不是按照经济规律)加强同印度的经济关系,都有牵制日中经济关系发展的意图;

7,日方每次都是故意制造事端,激怒中国,挑动两国民众之间的对立情绪,如第一次逆流的“长崎国旗事件”,第三次逆流的小泉参拜甲级战犯;

8,在日本政府的反华政策横行之时,中国方面总是注意将反华政府与日本广大国民加以区分,积极推进民间外交,以抗衡日本政府的反华政策;

9,随着反华内阁进入尾声,改善日中关系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不仅在执政的自民党与在野党之间,而且在自民党内部出现不同意见分歧,使对华关系问题成为日本国内政治问题。

总之,回顾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中日关系的历史,令人对当年中日关系发展之艰辛不胜感慨,对两国几代领导人、两国政府及有识之士长期努力而来之不易的中日关系的今天,人们应倍加珍惜,精心维护。当今,正如中日关系前两次逆流那样,第三次逆流也出现了“末期迹象”:在日本国民中,改善日中、日韩关系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而且在执政的自民党与在野党之间,在自民党内部也对首相参拜问题出现了不同意见分歧,从而使对华、对韩关系问题日益成为日本国内一大政治问题。

几年来,中日政治交恶已经对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利益造成了不小的损害,胡耀邦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做出过精辟的预言——中日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俱伤”,前四个字从1972年中日复交以来30年的“双赢”历史得到了有力的证实,后四个字则由于2001年以来中日政治交恶的现状被不幸而言中。我们奉劝小泉政府和“小泉后”政府,是应该到了对反华政策“踩刹车”的时候了,中日关系第三次逆流已经到了应该结束的时候了。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