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微观:中日关系的三次逆流(中)

第二次逆流

1964年11月,池田因病辞职,岸信介的弟弟佐藤荣作成为自民党总裁和首相。佐藤上台之后,改变池田内阁重视日中关系的政策,对中国采取敌视的态度,再次以现职首相身份访问台湾,鼓吹中国是“对亚洲和平的威胁”,阻挠和破坏中日两国人民的正常往来和交流。另一方面,佐藤内阁变本加厉地追随美国,积极配合美国远东战略,将日美安保条约的范围扩大到整个亚洲,推进“美日韩台共同包围(封锁)中国政策”,并追随美国阻挠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正当权益,使业已逐步改善和发展的中日关系再度受到损害和倒退。中日关系出现了第二次逆流。

但是,中日两国人民要友好,两国关系要发展,毕竟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即使在佐藤内阁时期,中日贸易和友好交流继续扩大,1966年8月举办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500多名日本青年同中国各地几万名青年进行了友好交流,大联欢的成功举办是对佐藤政府阻挠和破坏两国友好关系发展的倒行逆施的有力回击。

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美国政府长期推行的不承认新中国、遏制、封锁、敌视中国的政策遭到彻底破产,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权益,世界各国要求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发展友好合作的愿望日益强烈。美国总统尼克松不得不悄悄开始了谋求同中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1971年尼克松总统派基辛格秘密访华,同中国方面达成尼克松总统访华的历史性协议。

邦交正常化后中日关系大发展

在中美关系发生变化的同时,中国方面抓住时机,因势利导,进一步加强推进中日关系的努力。在日本方面,要求日中友好和恢复邦交的浪潮也席卷全国。中国重新加入联合国和尼克松谋求改善美中关系的“越顶外交”,使长期追随美国的佐藤内阁受到极大打击,终于在内外交困之中不得不宣布下台,符合形势发展潮流与民众心愿的田中角荣内阁于1972年7月应运而生。田中首相上任伊始,就在首次内阁会议上明确表示“要以实现同中华人民共和国邦交正常化为急务,在动荡的世界形势中强有力地推进和平外交”。对于日本新内阁的积极姿态,中国方面立即作出了积极反应,表示欢迎。

1972年9月,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宣布结束两国间的“不正常状态”,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从此中日关系揭开新的一页。1978年8月,《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在北京签订。同年10月,邓小平副总理访问日本,中日双方互换条约批准书。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领导人首次正式访问日本。1983年11月,胡耀邦总书记访日,与中曾根首相共同提出了“和平友好、平等互利、互相信赖、长期稳定”的中日关系四原则。1992年4月和10月,江泽民总书记和明仁天皇实现了历史性的互访,中日两国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了“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基本政治方向。1998年11月,江泽民作为国家主席首次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中日双方签署了《中日联合宣言》,确立了“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框架,并进一步明确了两国在各个领域加强务实合作的重点和方向,为21世纪两国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00年5月,中日文化观光交流大会在北京举行。日本日中文化观光交流使节团5000余人与会。江泽民主席发表讲话,强调“中日友好归根到底是两国人民的友好”。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