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微观:如何看中国的“崛起”(下)

从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持了28年的快速增长,终于在2005年使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总和的比例恢复到了1955年的水平。根据一种乐观的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例将可能接近30%,大大超过日本并接近美国。尽管届时中国的人均GDP仍然只有美、日的1/4—1/3,但从经济总量看,可以说中国达到了可称之为“崛起”的程度,恢复到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前的1820年的水平,当时中国GNP占世界的比例正是30%左右。以中国在实施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在今后20多年继续基本保持过去28年的发展势头的信心为基础,可以认为当前中国正站在“崛起的起点”。

目前,中国引进的外资大约70%来自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地区。这个事实表明,中国的“崛起”离不开经济全球化和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中国的崛起与东亚的崛起存在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难解难分”的关系。对于日本来说,则面临着两个战略选择,其一是与中国合作,共同实现东亚的崛起,其二是牵制、阻止中国的崛起,这无异是要葬送包括自己在内的东亚的崛起。

在军事方面,当前中国国防费换算成美元只有约351亿,只大约相当于美国的7%,而且中国军事力与美国军事力的差距不仅表现在数量层面上的“数量级的差距”,更表现在技术层面上的“时代性的差距”(事实上中国同美国的军事技术差距还在继续拉大),在运作层面上的“战略性的差距”。即便加大在军事方面的赶超速度,也难望在今后几十年在战略威慑能力和常规作战能力等方面接近美国的水平,而且过急追求军事赶超可能导致重蹈原苏联覆辙的后果。

总之,中国正处在“崛起”的起点。当然,对于面临环境污染、资源瓶颈、人口过多等尖锐问题的中国来说,在过去连续28年的快速增长业已形成的经济总量之上,继续保持大约24年的快速增长,其难度不可谓不大,因此,中国的崛起很可能要比上面以继续顺利发展下去作为前提的预测多花费几十年时间。幸好,当今中国又面临着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这就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节能技术、新能源技术、环保技术、生物技术、电动汽车技术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又一次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兴起。对于中国来说,坚持改革与对外开放,紧紧抓住新技术革命和新产业革命的机遇,显然是实现“崛起”的前提条件。如何避免再次失去产业和技术革命的机遇,一心一意谋求发展,是中国崛起战略的核心问题。

还需指出,比上述中国所面临的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问题更重要得多的问题在于能否保持一个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众所周知,“两伊战争”使交战双方的经济倒退了几十年。战争这个东西的作用就是葬送发展,葬送繁荣,葬送环境。对于中国来说,一个洞若观火的事实是,中国“崛起”的道路只有一条,这就是如何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从19世纪后叶以来,中国已经错失了两次产业革命的机遇,第一次失去机遇正是导致中国近百年来落后挨打的屈辱历史的根本原因),坚持和平的“崛起”。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