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华新论:中日关系:以对话和谈判防范争端升级

在时隔四个月之后,中日两国副外长级官员于2月10至11日在东京举行了“第四轮战略对话”。

会谈难以取得突破,反映了当前中日关系的“严峻”性。不难感受到,最近几年间,日本以中国作为战略竞争对手的意图,已日益明确,并在外交、军事等政策中已有体现。美日同盟关系的加强,其基本背景之一,不能不认为乃是要“防范”中国。本月初美国出台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便再次将中国列为了“新兴战略对手”,而日本极端民族主义势力,则在其中充当了反华急先锋,不仅有意挑衅中国,还主动配合美国的战略调整,强化美日同盟关系。

中日争端发展到现在,已越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国家利益范畴,而延伸到了精神心理层面。横亘在日本与中韩等国间的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与通常而言的经济、军事利益都无直接关联,而是关系到对近代以来亚洲历史的理解。不同的历史解释,对不同的国家来说意味不一。

在中日围绕历史观和参拜靖国神社、东海油气田、中日海洋划界和钓鱼岛主权等问题,发生激烈争端的情况下,人们也对中日关系的未来,倍感担忧。从目前来看,形成于二战结束后的冷战时期、中日同处其间的东亚冷战体制,尚能对日本的军事和政治“崛起”,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也因此能对中日关系所可能产生的冲突,有一定的预防功效。

日本依赖这一体制为其“国家新生”张目,但这一体制本身又对日本在东亚国际关系中的角色有着相对固定的规范,并不允许日本轻易突破。

不过,同时也要看到,由于美国主导的东亚冷战体制,对日本“正常国家”化的态度具有两面性,它的约束能力又有其限度,并不能完全保障中日之间不出现人们都不愿意见到的结果。也因为此,不管未来状况如何,为避免非良性局面进一步升级,中日之间应继续保持对话大门,通过谈判使彼此都能明白分歧之所在,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控制争端升级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