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微观:现实主义与中日关系(下)

上述基于现实主义的日中、中日关系研究都蕴含着现实主义的本色,这就是在承认国际关系内在的矛盾性与竞争性时,把这种矛盾性与竞争性归结于先验的人性和和给定的无政府结构,透出了客观唯心主义、历史唯心主义、机械唯物论等哲学理念。然而,在民族主义高涨、国际主义低落的背景之下,中日两国对相互关系的研究不仅出现了现实主义盛行、进而影响甚至支配政策研究的倾向,而且出现了武断地打压采取其他方法论进行研究的奇怪现象。

对同一个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论进行研究,确实会导致产生很不相同的结论,当前有关中日或”日中”关系的研究所出现的争论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起源于不同范式或方法论之争,然而,这样的说法往往会被一种带有激进的民族主义情绪的批评所压倒,采用有别于现实主义的其他范式的研究成果往往被扣上”亲中”的帽子。与此同时,在有关中日或日中关系的研究当中,政治、安全、意识形态领域的学者的影响占据突出的支配地位,而国际政治经济学者的声音太小。

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在美国,仍然有一部分学者使用马克思主义作为基本的研究方法,而在社会主义中国,如何更好地发展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基础的国际关系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来指导国际关系研究成为摆在学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课题。

马克思主义承认国际关系内在的矛盾性与竞争性,然而,马克思主义把这种矛盾性归结于生产方式、生产过程以及与之相伴的社会交往。马克思提出的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及后者对前者的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及后者对前者的反作用)”的基本原理,关于”一切历史冲突根源于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的精辟论述,都强调了以生产方式作为研究国际关系中国家性质与国家的对外关系的基础,从生产方式中寻找国际关系冲突性与矛盾性的根源,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灵魂,也是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精髓。显然,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本质上是一种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

值得欣喜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以和平与发展、融入世界为主题的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日益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领导层所代表的国际关系思想,一方面继承了经典作家的思想,如”全球化”、”世界交往” (参照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等,也创造了一些独特的概念如”改革开放”、”一国两制”、”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国际格局多极化”、”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国际关系民主化”、”新安全观”、”战略机遇期”、”发展是硬道理”、”世界大战可以避免”、 “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和谐世界”等等。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愈来愈多的学者认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来发展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对世界生产过程、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国际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进行有说服力的系统研究,避免以简单的大批判来代替理论上的说理。可以相信,在中日关系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中日或日中关系研究必然超出运用各种现实主义理论流派的中日或日中关系研究,为彻底击败以现实主义、进攻性现实主义作为理论工具的日本鹰派外交政策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