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今年4月在中国各大城市发生“反日”风波,日本右翼预计如果小泉政权设法进一步激化两国矛盾,甚至制造事件(历史表明日本外交十分注重采用“制造事件”的手法,如皇姑屯事件、卢沟桥事件等等),必然在中国激起更加强烈的反应甚至再现4月份曾发生的过激行为,而日本右翼则“急切期待”中方发生过激行为以便加以利用,作为激化日本民众对中国的反感的材料,从而促使两国关系更加紧张,双方民族主义情绪进一步升温,而日本民众当中“厌中”、“反中”情绪进一步升级,必将导致“反华”政治势力得以进一步扩大其政治基础,不仅有利于小泉在一场选举恶战之中保全自己,而且有利于他的鹰派路线“后继有人,青胜于蓝”。与此同时,也可使小泉的选举对手、特别是那些主张同中国友好、反对小泉参拜的势力在政治上陷入被动。 有人估计,当国内发生问题遇到困难之际,采取矛头对外,转移国民的视线,早已是政治家的惯用伎俩,人们对此太熟悉了,因此,估计小泉不至于再重复这种很容易被人看穿的雕虫小技。
如果小泉真是一个有宏大战略眼光的大政治家,或许不至于重复这种“矛头对外,转嫁矛盾”的伎俩,但是,从小泉执政的4年看,可以说他根本与“战略家”无缘,他的政治眼光最多看到一至两年而已。
也许有人会感到不可理解,参议院否决作为日本国内问题的邮政民营化法案,怎么就会影响到主要作为外交问题(当然也是一个涉及到“违宪”的国内问题)的靖国神社问题了呢?在此有必要做些说明。
日本的邮政改革方案问题与首相参拜靖国神社问题当然是两个不同领域的问题,前一个问题在笔者看来就是,日本改革面临着一大堆课题,邮政改革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而这次邮政民营化方案之所以被参议院所否决,根本原因在于改革的轻重缓急过度取决于个别领导人、具体说就是小泉首相个人的意志或所谓“信念”,而忽视了广大日本国民的最急迫的关切,比如社会保险改革、养老金改革以及外交问题等等。
至于首相参拜靖国神社问题则是正确历史观与错误历史观之间的严肃的斗争,小泉首相坚持参拜的所谓“信念”恰恰是他的错误历史观的表现,小泉把靖国神社问题的性质歪曲为“中国干涉日本内政”、日本则不能向中国“屈服”的外交较劲,显然是为施展他擅长煽动国民情绪的“强项”创造条件和制造借口。 邮政改革问题与靖国神社问题虽然是两个不同领域的问题,却又像一根树干上分出的两根树杈上结出的两个果子。这根树干就是小泉的独特的政治外交风格:专断、任性、“个人信念至上”,同时极富有煽动性。既然“邮改问题”遭到挫折,小泉就必然要借其他问题来“淋漓尽致”地发挥其“极富有煽动性”的特长,而靖国神社问题就是绝好材料之一。
为了促使日本正确对待历史,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在当前这个高度敏感、“双重敏感”(敏感之年与敏感之月)时期,我们必须展开坚定而灵活的外交斗争,必须展开周到而细致的国内工作,做到内外高度配合,舆论正确导向,坚决挫败小泉为右翼政权保驾的图谋。在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等问题上,我们首先需要坚持原则,对小泉屡屡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进行强烈谴责;其次,要注意防止出现任何过激行为,以免被日本右翼所利用;再者,应该着眼于“后小泉”,注意到靖国神社问题正在成为日本国内争夺“小泉后”首相宝座的政治坐标轴。因此,在靖国神社问题上过软或过激,都可能陷入日本右翼政治势力的圈套,这正是企图接替小泉的更具鹰派色彩的右翼人物所求之不得的。
事实证明,我们要解决以靖国神社问题为标志的历史认识问题,归根到底需要依靠广大的日本国民,因为我们所期待的“正确认识历史”的“主语”是日本,特别是日本人民。只要越来越多的日本人民要求正确地、诚实地对待历史,那么,日本右翼政治家就难以依靠在历史问题上“做秀”来博得日本国民的支持和喝彩。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6/10 |
|
![]() |
2025/6/10 |
|
![]() |
2025/6/4 |
|
![]() |
2025/5/25 |
|
![]() |
2025/5/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