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轮回,代际更替。今年8月,是中国抗战胜利60周年,而对日本而言,则是“终战”60周年。
中国官方已经明言,“纪念”是为了记住战争的惨祸,永远牢记历史的惨痛教训。再过10年,到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能站出来说话的人恐怕就不多了。在海的另一边,也在轰轰烈烈的开展 “终战60周年”的纪念活动。日本国会还通过了纪念战后60周年决议案。
但是,夹杂在“高调”纪念的背后,是双方“高调”的互相抨击。60周年的纪念,不是超越历史恩怨的聚会,而是演变成一场充满硝烟的唇枪舌剑。
日本方面指责中国在搞铺天盖地的“血泪控诉”,是为了迎合国内的“反日”民族主义情绪,而中国则尖锐地指出日本政客的“历史健忘症”。中国人不忘记提醒日本:10年前日本举行战后50周年纪念活动时,当时的村山政权发表了深刻反省日本进行的侵略和殖民统治为主要内容的决议,而此次决议案与10年前相比,最突出的一点是避开“侵略”、“殖民统治”等字样,这是开历史的倒车。
联想到德国和以波兰为主的9个邻国,在战后60周年之际,终于可以在同一片蓝天下共同品味战争的伤痛和记忆,而东亚的两强,在经历了一个甲子的漫长岁月,依旧未能站到同一张共同的价值平台上,这实在是中华民族之哀,也是大和民族之哀,更是亚细亚之哀。
日本在汲取其他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成长,它有着“拿来主义”的丰富经验,但它却缺乏一种作为领头羊的胆略和智慧。日本强调的是作为唯一的核受害国的痛苦记忆,是对战争所有牺牲者的追悼之意,是面向未来的对国际社会的贡献。没有人否认日本的这种价值取向,但这需要建立在坚实的反思历史的基石之上的。日本这种以文化价值观不同为“挡箭牌”的“独善其身”,凸现出其缺乏全球化视野的“政治的贫困”。
同时,也不能否认,中国国内的纪念活动,也有一些走形式、过激化的倾向。最近海南省的某家医院别出心裁,打出了不谢罪的日本人禁止入内的响亮口号。或许这只是一种作秀,但即便是在那个不堪回首的疯狂岁月,中国依旧保留着“治病救人,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口号。“纪念”不是为了复仇,也不是为了诅咒,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纪念”支点。
我们应该认识到:在战争期间,就已经有爱好和平的日本人反对侵略战争;在战争结束后,更有不少日本军人在重重压力下反省战争。我们既要看到难以回首的惨痛一页,又要看到源远流长的中日友好历史。既要看到日本国内日益喧嚣的极端民族主义浪潮,也要看到中日建交30多年来两国有识之士谱写的一曲曲友好赞歌。 这场浩劫揭示了“落后要挨打”的永恒真理。日本从未真正承认过败在中国的脚下,日本不承认是“败战”,而将之定为“终战”。除了道义上的胜利,我们的背后,是否更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呢?而这,就是邓小平所指出的那样——发展才是硬道理。
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上升的今天,我们更要珍惜这和平的来之不易,中日两国人民都是战争的受害者;战争使中日两国人民认识到今后必须睦邻友好;战争使人们认识到武力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我们应该更坚定地向国际社会宣示,中国的发展是一种“和平崛起”。
广岛和平纪念碑上,刻下了“就让所有的亡魂都安息吧,因为我们将永世也不忘我们所犯下的错误”的碑文,重温这段历史,我们期待着东亚两强可以携起手来,在不久的将来站在超越国家和宗教的共同的价值支点上同温这段历史。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6/30 |
|
![]() |
2025/6/30 |
|
![]() |
2025/6/10 |
|
![]() |
2025/6/10 |
|
![]() |
2025/6/4 |
|
![]() |
2025/5/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