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遗族会是公认的、在日本国内拥有巨大影响力的保守势力团体,它打着“称颂英灵、抚慰灵魂”的旗号,积极周旋于日本各界,日本的几代首相桥本龙太郎、小渊惠三、森喜朗等均出任过遗族会的会长。中国国内的媒体甚至以遗族会“劫持”了日本外交这样的醒目标题勾画出它的政治能量。
就是这样一个“顽固不化”的保守团体,其现任会长古贺诚在前一时期公开表示,小泉参拜有必要考虑近邻诸国的感情。古贺诚以遗族会会长这一敏感身份的这段发言,引起了各界强烈的反响。中国国内媒体的解读是:小泉政权陷入参拜“泥坑”,已经“山穷水尽”。但是,古贺诚的立场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微调”,其内在的动因是什么?国内媒体没有进行仔细的说明,给人一种突然“改变”的唐突之感。
事实上,探寻古贺诚这几年的政治价值取向,他的立场的“微调”,有迹可寻。古贺诚的父亲在太平洋战争中死于菲律宾群岛,当时古贺诚只有2岁。几年前,古贺诚亲临父亲战死的现场,在那个特别的地方,他感受到了自己的父亲不想死却又不得不去充当炮灰的绝望,古贺诚得出的结论是日本政治的贫困——真是这种贫困,才将日本引入歧途,将无辜的日本国民卷入了这场浩劫的深渊。
基于这种认识,古贺诚对当年日本军国主义领导人抱有一种愤慨之情,他的内心深处,是否赞同甲级战犯的合葬,这还留有一个大问号。至少,古贺诚对那场战争的认识,与靖国神社鼓吹的“为解放亚洲而进行的自卫战争”有很大的距离。把握了以上这些历史背景,我们就可以理解古贺诚身为遗族会会长,为何还会发出这种看起来与自己的身份不太吻合的声音。
可以说,日本遗族会在表彰“英灵”、维护战死者的尊严、援助“遗族”等方面,有着共同的出发点。但在遗族会这个保守势力的“大本营”内,也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想法,并非铁板一块。围绕着小泉靖国神社参拜问题,国人对日本遗族会相当敏感,并展开激烈的批判,这种感情和价值取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现在出现这样一种倾向,即我们的批判往往陷入一种简单化的贴“标签”,这固然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但当“右翼”的帽子遮弊其内部的复杂多样性时,我们也可能失去更深入、更冷静观察对方的视角,而真正有效的批判恰恰是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之上的。毫无疑问,如果不能仔细剖析日本遗族会内部的一系列思想源流,我们就很难理解古贺诚复杂的心路历程。
毛泽东当年,很坦率地对基辛格表示,他喜欢和右派打交道,所以他要投右派头子尼克松一票。毛泽东在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还说,“左、中、右都让来……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当作旅行者来谈也行,当作总统来谈也行,总而言之,都行。”这里,毛泽东表述的就是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简单道理。如果能够以这种姿态剖析日本的保守右翼势力,那么,我们就可以站在一个新的制高点上。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3/5 |
|
![]() |
2025/2/19 |
|
![]() |
2025/2/18 |
|
![]() |
2025/2/10 |
|
![]() |
2024/12/17 |
|
![]() |
2025/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