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在日华人李小牧先生所创作的《歌舞伎町案内人》,感觉作品基本具备种种流行元素,具有风靡一时的猛料成分。然而,作品出版后似乎并不尽如人意,除了在日本人堆里“爆走”一圈以外,并没有引起海内外华人的关注。如果分析原因,笔者以为大致有三点使然。
一、 时代因素:
八十年代初,日本文化或与日本有关的作品曾“纵横华夏、所向披靡”,当年,老百姓连夜排队买票看《追捕》场景,至今令人感叹。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文化更趋多元,中国人文化消费更趋丰富,面临更多的选择。人们了解外部世界,再无需依赖日本 “转口”,日本文化产品在中国文化市场独占鳌头的局面已成昨日黄花。不客气地说,像《歌舞伎町案内人》这样描写非主流社会边缘人的边缘人生作品,如果现在想引起主流社会的关注,没有面壁十年的修行,恐怕很难成造化。
二、 观念问题:
在现代,许多古行业已经逐渐消失,唯有风俗业还能以最原始操作手段、最完整的工作程序、最丰富的内涵延续至今。其中,“职业案内人”的作用不可低估。
正是他们以日企的先进管理理念,实现了业界产业化、正规化、标准化;是他们利用中、日两国语言优势,使业界凸现出国际化的企业文化特征;是他们运用现代的经济理论,使卖方的青春品牌最大值化,使买方的资金消费最超值化;是他们导入信息科学,运用现代通讯工具,使服务更加灵活、迅速、便捷……
也可以说,正是这些任劳任怨穿梭于烟巷秀楼之间的“职业案内人” ,给世上最古老的行当注入了时代元素,使其焕发出青春的魅力!人们应该敬称他们是战斗在欢乐战线的“幕后英雄”是奉献在“看不见的战线”上的功臣。若以职称论,应以“职业经纪人”敬称;以阶层论,应属中级偏高;其社会地位也不应亚于“白领”。
但是,现代的中国人,尽管对“繁荣娼盛”的社会现实已有所正视,对消闲市场对社会经济的贡献也渐存苟同。可人们唯独对“职业案内人”的认识,还远远没有与国际接轨。起码,还没有东洋人那种把“职业案内”当作正当职业看待的高度觉悟。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并不缺少烟花之作,除《金瓶梅》外,甚至还有为杜十娘、李师师等名妓歌功颂德的作品。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五千年以来,独独没有产生过一部正面描写“职业案内人”丰功伟绩的作品,这不能不说是古老中华文明的一种缺失,是大酱文化的劣质遗存,也是对当代“茶师”行业的一种职业歧视。中国人头脑中封建伦理观念和门第观念如此根深蒂固,是造成李先生大作在华人圈水土不服的根本原因,实在无可理喻。
三、 关于主题:
作为处女作,《歌舞伎町案内人》作者李小牧先生,无疑是想通过对自己艰苦创业和事业成功的亲身经历的描写,来揭示新一代在日华人群体是如何经过自身的努力提升、发展这一深刻主题,进而向世人展示新一代在日华人的风采。这应该是他创作的初衷。
但是,由于前述原因,李先生所从事的“事业”历来就是惹人争议的“事业”,其崇高性也一直有人置疑,搞不好还要经受当代读者的道德考问。由此,“案内人”们的个人奋斗经历越是艰辛,其拼搏目的就越是容易因人误解。因为,真理与谬误只是一纸之隔。
同理,作品依托在这种“事业”上来展现在日华人的奋斗史,应该是这个群体的无奈与悲哀,同时,还折射出生活在两个主流社会夹缝当中的部分边缘人,不但生存错位,而且文化失语。最终,只能定位在自圆自说、自说自乐的层面上。
在写作技巧上,笔者以为,读者不应该对一部处女作心存苟求。不过还是应该指出的是,《歌舞伎町案内人》一书,在文笔上日本人下手的痕迹太重。由此,就难免出现以日本人的意识裁减中国人观念的地方。所以,我们大家应该期待该书的作者能在百忙之中,执笔创作出更新、更好、更有新意、更有意义的作品来。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6/10 |
|
![]() |
2025/6/10 |
|
![]() |
2025/6/4 |
|
![]() |
2025/5/25 |
|
![]() |
2025/5/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