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微观: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

在天安门城楼上有两条标语,一条是“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一条是“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两条标语分布在城楼中央的两侧,显得十分对称、平衡。

当然,这种对称和平衡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更是思想上、精神境界上的平衡。

对应“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我们提倡爱国主义;对应“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我们提倡国际主义。

中国是处在世界中、处在国际社会中的中国。相对于全人类利益或国际社会利益来说,我们的国家利益既有独立自主的一面,也有寓于前者之中的一面;同时不同国家的国家利益之间也是既有相互矛盾的一面,又有相互协调的一面。作为中国人,我们既要有正确的对待自己国家的态度,也要有一个正确的对待世界、对待外国、对待国际社会的态度。前者就是爱国主义,后者就是国际主义。特别是在全球化时代,中国人对国际社会的关心日益增强,也能比过去更加直接、频繁地接触国际社会,在这样背景下,提倡树立国际主义精神,正确地对待世界、外国和国际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提倡国际主义可有助于人们加深对爱国主义的理解,把爱国主义情感建立在更加开阔而理性化的基础上。从外交上看,随着中国的和平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也需要提倡国际主义,这也是通过团结世界各国人民,争取国际环境和外交对象国朝着有利于我国的方向发展的需要。

从新中国建立以来,在爱国主义得到大力弘扬的同时,有关国际主义的研究、宣传和教育一直受到高度重视。特别是在教育方面,不仅在文化大革命以前,而且在文化大革命以后,有关国际主义的教育都得到了高度重视。例如1956年教育部编订的《初级中学世界历史教学大纲》强调:“必须充分发扬民族自尊心、同时又必须排斥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偏见,反对把爱国主义跟国际主义割裂开来。”1978年教育部颁布的历史教学大纲要求“向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要求,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198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再次强调历史教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的功能。上海、北京市编写的中学历史教材也都强调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和献身真理的高尚情操”等等。这说明我们的党、政府和教育工作者一直在努力把中国的年轻一代培养成在热爱祖国的大前提下,胸怀宽广,眼界开阔,具备世界意识和全球眼光的人才。诚如有的作者所指出,在一段时期,“国际主义”曾被解读为“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输出革命”的主义。尽管如此,对过去我国有关国际主义的研究、宣传和教育不宜采取一概否定、“把婴儿与洗澡水一起泼掉”的态度,不应忽视其中的“科学的内核”,这就是发展和加强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团结,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所创造的人类文明优秀成果。

不能不承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国际主义的研究和宣传已经从我国的学术界和传媒“淡出”(例如在1990-2000年发表的所有的人民日报社论中,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被提到的次数分别为148次和2次,在1979年至1989年分别为148次和19次,而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国际主义被提到的次数甚至多于爱国主义被提到的次数)。至今围绕是否应该提倡国际主义还存在很多争论。例如近来有的作者认为:“当前的国际关系仍然是以民族国家为行为单位的,世界上哪个国家实施的是‘国际主义’教育呢?在民族国家上升期要求这个国家去超前进入‘国际主义’时期,这要求未免太不合理。”与之对照,笔者赞同有的作者的主张: “国际主义是重要的外交思想 中国需要国际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主义’所包含的外交思想再度显示出了它的魅力。”当前,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国际主义,正在成为国际关系学者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