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视点:中日关系的“认知疲倦”症

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节目中,又见到了荒木由美子,这位在日本谈不上知名度的女演员,当年以《排球女将》中清纯可爱的小鹿纯子一角,打动了许许多多中国普通百姓的心。小鹿纯子的奋斗向上、乐观开朗的形象,曾陪着一代中国青少年慢慢长大,那种激动、那种刺激、那种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发现新世界的新鲜感,至今仍令人回味无穷。

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年代,中国的国门在紧闭了漫长的岁月后轰然打开,日本的电影、电视剧、歌曲如潮水般涌入。那个知识饥渴年代的中国人,透过这些,诞生了对樱花之国的特别美好的印象,并形成一种难以割舍的美好情感。高仓健、山口百惠、《望乡》、《追捕》等等,这些都已构成了那个时代的永恒记忆。而日本的国民,也以惊异与好奇的目光注视着中国的飞跃发展,我们知道的是,憧憬日本之梦的中国学子,随后掀开了东渡日本的浪潮。双方的互动,成为彼此关注和激动的焦点。蓦然回首,那是一段无法超越的美好存在。

但是,现在双方似乎都疲倦了。丧失了激情,更丧失了一种审美的情趣。剩下的是一堆麻木、漠不关心甚至是相互的厌恶。对中国国民而言,日本就是靖国神社的参拜、就是钓鱼岛的争端,就是日益保守化的走向全副武装的新帝国;对日本国民而言,中国就是世界工场、就是上海的摩天大楼、就是十二乐坊过于夸张的中国古典乐器的演奏。

中日两国,表面上经济、文化交流搞得轰轰烈烈,但撕下那份虚伪的热闹,剩下的是一片苍白。曾经有过的那份悸动、那份美丽、那份激情,如今就像那顶“草帽”,它已飘逝在何方?

历史无法轮回,社会在进步,文明在进化,中日两国人民,不可能重回那个特殊的时代,去追忆当年的那种激情和美感,但令人痛惜的是,现在的两国国民,彼此都没有兴趣静静地坐下来,以客观的眼光去挖掘对方的美好的东西,两个近在咫尺的国家,竟变得如此的遥远和陌生。

中日关系,已陷入了可怕的“认知疲倦”症。两国人民,在政治关系陷入低谷的今天,国民情绪发生着重大的变化,由不信、反感、对立进而发展到认知的疲倦。这种认知的疲倦,遮蔽了激情的迸发、审美情趣的诞生,由此,它在更深的层面上阻碍着、影响着两国的交流与合作。需要指出的是,“认知疲倦”是一种无形的负面能量,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那么,积蓄的能量越来越多,其惰性日益明显,要解消这种状态就更困难。何时,中日两国人民能够消除这种“认知疲倦”症,再一次体验到那种久违的激情、久违的美感?这需要政府层面拿出诚意、创造良性的互动氛围,在这基础之上,开垦两国共同的话语空间。通过心与心的交流,重建观察的新视角,这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