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在学习社会主义的媒体理论时,最入脑入心的一点是——新闻要把握舆论导向;而学习资本主义的媒体理论时,比较感兴趣的是“沉默的螺旋”。“沉默的螺旋”是由德国女社会学家依丽莎白·诺尔·诺依曼在1974年提出来的。这一理论指的是“已有的多数人的舆论对少数人意见无形的压力,形成一方公开疾呼而另一方越发沉默的螺旋式过程……”通俗地来说,在生活中有时会有这样一种现象:一个有争议的议题出现,人们对此众说纷纭,在这些不同的意见中,可能就有一种占据上风的观点,经过多次公开表达后,其他的声音逐渐在弱化,最终可能就只能听到一种意见。
笔者觉得,可以在社会主义的媒体理论和资本主义的媒体理论之间找到契合点,那就是在“沉默的螺旋”中导入“舆论导向”。当一种观点的表达有了某种偏激和偏颇的倾向时,其危害性是不可低估的。这就是“沉默的螺旋”理论揭示的一个舆论负面效应的内容。为避免出现这种“沉默的螺旋”,媒体应该保持清醒,不但要允许“不同观点”的自由表达,而且在适当的时候要有个“舆论导向”。
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容易找到“沉默的螺旋”的例子的。近在眼前的就是中国民间的“反日情绪”,近期如火如荼的反对日本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及抵制日货活动,而且民间对日舆论呈现一边倒的境地。中国媒体一如既往在中日关系方面少有舆论导向。
近日稍稍令人欣慰的是,终于听到了一位中国高官的掷地有声的言论。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在上海对千万网民签名反对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事评价说:要从中国的国家利益出发,往大方向考虑,非理性的民族主义不可取……我们要全面认识了解到中国的国家利益到底在什么地方,怎么样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二十一世纪追求的是繁荣、统一、和谐。我们思考问题要往大方向考虑,一厢情愿、意气用事不可取。抵制日货对日方有损害,对中方也有损害。中日间贸易额这么大,如果抵制,很多工厂关闭,提出这个口号想想这个问题。中国在崛起时不会一帆风顺,中国人在崛起时要理智、要冷静,要把握中国和世界人民的利益,全面考虑问题,处理好各方关系,非理智的民族主义不可取。
吴建民的这段话值得每个正对日本怒火中烧的人深思,相信能够让人们灼热的心稍稍平和些。中日关系正需要这样的“舆论导向”。以往在有关中日关系问题上,已经有了太多的对民间的“放任自流”。笔者以为,民间反日的过激行为已经到了需好好作一番理性总结的时候了,砸了日资企业招牌,损害的是中国的国际形象。长此以往,任由对日本的“恨”绵延,有可能危害中国社会的安定,相信这也是中国政府所不愿看到的。
“舆论导向”不是简单的说教和灌输,在中日关系方面,中国媒体可做的事应有很多,首先有必要打破“沉默的螺旋”,让少数人的观点亮出来,让新思维与旧思维有个碰撞的机会,而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压倒,多一点对中日关系的理性分析,少一点人云亦云的口号,少一点谩骂与攻击,这是社会走向民主的基本形态。那么多人说反对日本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那么多人说要抵制日货,可他们究竟对其中关联的中国国家利益了解多少呢?但愿吴建民的讲话能够成为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愿更多人从此能够心平气和地看待中日关系。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6/10 |
|
![]() |
2025/6/10 |
|
![]() |
2025/6/4 |
|
![]() |
2025/5/25 |
|
![]() |
2025/5/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