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视点:“和平崛起”论的退潮与中日关系

2003年11月,在海南岛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上,由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长郑必坚提出了“和平崛起”论,同年12月,访美的温家宝在哈佛大学作演讲时,首次以国家领导人的身份确认了这一提法,随后,胡锦涛在12月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亦同调阐释。到了2004年3月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温家宝总理、李肇星外长对此均有提及。其热闹程度,给人一种印象,即“和平崛起”论将作为中国新的发展战略升格为正式的路线。

但在今年人大期间,“和平崛起”论已鲜有人提及,短短一年间,这似乎已成为一个遥远的命题。“和平崛起”论的迅速退潮,离不开国际、国内形势的快速变幻。郑必坚先生提出这一命题的出发点,很显然是要消除发达国家“中国威胁论”的警戒心理,强调中国的和平发展是世界的机遇,中国重振大国雄风,是可以避免重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意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日本、意大利等国的霸权主义老路,以中国人民特有的传统智慧闯出一条新路。 “和平崛起”论固然显示了中国的自信和追求和平的决心,但这一理论仍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第一,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综合国力方面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差不是一、两个档次,是否能用“崛起”这个词,有待探讨。第二,中国提出“和平崛起”论,本意是要向世界宣示中国爱好和平的坚定立场,但世界各国的舆论,却把话题聚焦在“崛起”上,日本则更干脆将“崛起”翻译成“台头”,这在无形中反而徒增一种“中国威胁论”逼近的强烈印象。以上两点的质疑,还只是表述方面的问题,“和平崛起”论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台湾问题和对日关系。台湾岛内如果台独分子一意孤行,那么,“和平崛起”的基石就存在着巨大的变数。“和平崛起”论的另一个绊脚石,就是对日关系问题。耐人寻味的是,中国国内“和平崛起”论的迅速退潮,时机恰好发生在去年中日两国围绕东海油气田展开激烈搏杀之时。

“和平崛起”论虽然是面向欧美在内的所有政治强豪的,但说到底,中国的“和平崛起”论与日本的战略利益最为紧密相关。因为中国就在日本的眼皮底下迅猛发展,成为东亚地区与日本并驾齐驱的、将来有可能共同主宰亚洲命运的两强。从雁形结构到两强相争,再加上夹杂着复杂的历史宿怨,中国的举手投足,紧紧地牵动着日本的视线。可以说,中国“和平崛起”论的提出,包括之前的“对日新思维”,都反映出中国国内对日政策趋于理性、柔和、向前看的积极姿态。这种橄榄枝,倘或日本能够积极呼应,那就是皆大欢喜的结局。遗憾的是,日本不领这份情,骨子里深埋着扼制中国的想法,在历史问题、能源争夺问题、台湾问题等方面四处出击,其结果是导致中国对日政策越来越强硬化。

毫无疑问,“和平崛起”论的衰退,作为一枝风向标,凸现出中日关系的严峻现状,但诚如国内学者指出的那样:我们追求和平崛起,但这首先需要有一个和平的气氛,倘若没有这个条件,中国不可能无原则地作不必要的承诺。这可以说是“和平崛起”论迅速退潮的一大很好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