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华新论:“理想”难以改变“现实”的中日关系

多年来,中日两国政府一直为促进中日关系向前发展而努力。近年来,中国的学界与媒体也尽力配合引导“民意”向理性化方向发展。这些努力也取得了相应的效果。然而,日本社会却总有一些人不愿看到中日关系改善。

在日本国内,右翼势力频频向“日中友好外交”挑战。这里既有“行动右翼”、右倾文人,也有右派政治家和别有用心的媒体人。他们遥相呼应,联合上演“反华大合唱”。他们虽属“一小撮”,但能量大,影响坏。他们盼着中国分裂,唯恐中日关系不坏。那些有组织、没思想的“行动右翼”并不可怕,而那些没有加入右翼组织却有右翼思想的右倾文人、右派政治家却非常危险。翻开日本的一些右倾色彩很浓的书刊时,人们就会看到很多反华“奇文”。中国虽然也有少数民间人士反对中日友好并“误读”日本,学界和媒体有时也会出现一些僵化地解读日本的文章,但都达不到日本的反华“理论家”那种登峰造极的地步。

这些“行动右翼”、右倾文人、右派政治家反华的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污蔑中国政府进行“反日教育”;二是指责中国反对“参拜靖国神社”为“理不尽”。他们认为中国批评日本首相和内阁成员参拜靖国神社是“干涉内政”、“不尽情理”,鼓励小泉纯一郎首相要向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学习,“多去靖国神社参拜,在关键的日子去;让中国疲于抗议”。

这些人不断攻击日本政府的对华政策是“软弱外交”,谩骂日本驻中国大使馆是“亡国的日本大使馆”。批评日本政府推行“日中友好外交”“极其危险”,并对主张“日中友好”的政治家、外交官以及学界、财界友好人士进行人身攻击。一些“别有用心的媒体人”也跟着煽风点火,推波助澜。

在这种舆论压力下,主张对中国友好的日本学者不敢写文章了,一些熟悉中国事务的日本外交官被“发配”到无法施展特长的西方国家。日本的对华外交急速“右转”,中国的军事现代化被日本说成“威胁”。最近,日本又频频“出招”。未来的中日关系决不会一帆风顺,我们必须花大力气,以高超的外交技巧加以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