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华新论:中日民间敌意为何升温

恩恩怨怨,纠纠缠缠,似乎注定是中日关系不可回避的现实。在官方政治关系持续冷却的环境下,中日民间对立情绪不断升温,民众之间的情绪对垒似乎已经陷入恶性循环的泥沼中。

在中国,民间对日索赔、保钓行动、京沪高速铁路争论、亚洲杯中日足球大战、日本大使馆前焚烧日本国旗,多桩事件陆续发生;在日本,中国威胁论、人民币升值争论、大陆架东海搞油气开发的假报道、日本右翼分子冲撞中国领事馆等格外引人注目。层出不穷的民间事件,使中日民众对立情绪从言语纷争上升为行动抗争。

很多中国学者认为,对立的动因出自日本方面,因为中日两国关系中的情绪化因素很多最早都来自日本。不过,日本学者依田喜家却认为,中日民间关系冷淡的主要原因在于意识问题不统一,不仅因为由历史问题产生的不信任,更源于两国大相径庭的政治、社会体制因素。还有日本学者指出,大部分日本人民是有良心的,都不支持极少数右翼分子的主张;不少中国青年不了解两国的不同制度,误以为大部分日本人民支持右翼。所以,双方的对立是由误解造成的。

而中国学者指出,对待中日关系需要冷静与理智,两国的极端民族情绪对中日关系的发展有害无益。围绕历史问题的摩擦在一定时期内将依然不可避免,这就需要两国政治家拿出远见和智能,来化解民间的对立情绪。

上海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关事务学院臧志军教授表示,中国政府在处理“反日情绪”时,一直采取极为谨慎的态度。历任中国领导人对中日关系一直十分重视,不断重申对周边国家保持友好政策,尤其是与日本的关系。尽管如此,这仍不能消除日本民众的疑虑。他们认为中国对日所谓的友好政策只是发展经济的权宜之计,目的是韬光养晦。

臧志军教授指出,中日民间对立情绪的根源是日本领导人坚持要去参拜靖国神社,而其他摩擦都可以通过法律和外交方式来解决。他认为,目前,参拜问题可以通过更换日本领导人,或者由日方宣布以前的参拜只是为了缅怀前人、今后将停止参拜等两种方式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