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视点:日本:越来越会说“不”

一个越来越会说“不”的日本在东亚蓬勃兴起。曾经拼命压低腰杆,以暧昧的中庸态度而著称的日本人,如今以新的“自信”乃至“霸气”,发出自己的“声音”。

在亚太政治舞台上,近来日本频发挑战状,它全面否定当年由日苏两国议会批准通过的《日苏共同宣言》,公开指责“俄国一直在翻出陈年旧帐”,要求俄方全面归还北方四岛,双方之间的交锋不断升级。在李登辉访日问题上,日本根本不理会中国的强烈抗议,而在这之前的东海油气田和核潜艇进入日本海域等问题上,日本一改其不愿与强邻起冲突的态度,公开要求北京道歉。日本甚至在其国防评估中公然将中国与北朝鲜视为对日本安全最大的威胁。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上世纪80年代,中曾根康弘吹起日本“战后总决算”的号角。由此,涤荡战败意识、恢复日本民族主义尊严的思绪蔚然成风。1989年石原慎太郎和索尼公司会长盛田昭夫合著的小册子《日本可以说不》,更成为日本新一代民族主义崛起的指明灯和“圣经”。如果说当年石原慎太郎的书中夹带的是强烈情绪宣泄的话,那么,现在日本的作为,已上升到具体的行动层面。当年日本还停留在底气不足的、仅仅是“可以说不”的试探阶段,现在则已发展到我想说“不”就敢说“不”的新台阶,这是明显的质的变化。如今的日本,已弥漫在一种狂热的说“不”气氛中,政客的发言愈强硬,其受欢迎的程度也愈高。

日本这种政策的巨大转向,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小泉政权的保守和强硬,事实上,放眼以安倍晋三为代表的后小泉新生代日本政客,他们的强硬立场比小泉有过之而无不及。日本内部经历了痛苦的“失去的10年”,这种弥漫失意与无奈的气氛容易形成狂热强硬的对外民族主义,而经历海湾战争金钱外交失败的日本,又使它痛感纯粹的和平手段并非是万能的。在内、外两股力量综合交错的阵痛中,终于促成了日本新一轮民族主义萌芽的诞生,并由此引发了日本对外政策和形象的剧烈转型。但从根本上而言,日本从不显山露水到追求“政治大国”,说到底是业已形成的国际秩序和正在形成的力量之间的不可避免的摊牌。

日本逐步放弃战后一贯执行的和平与国际合作路线,在强大的经济底力支撑下寻求政治突围,这势必引发亚太政治格局的巨大裂变,这种影响将是长时段的,前景难以预估。一个频繁说“不”的日本,毫无疑问将加剧与邻国的巨大摩擦,这种国家利益的激烈冲突、令人担忧。

日本作为国际关系的主体,谁也无法阻挡它说“不”的强硬路线,但周边国家有权在日本说“不”前提醒它清算自己的历史。当说“不”成为日本政治舞台的流行色时,更要求日本有远见的政治家少一点情绪发泄,多一份理性反思。诚如宋代诗人苏轼所说的那样:“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乃匹夫之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