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微观:退一步进两步

明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为了使这个敏感之年不成为中日关系进一步恶化之年,而成为推动中日关系“再次正常化”的契机之年,妥善处理好靖国神社问题可谓是“急中之急”。

人们注意到最近小泉首相在与胡锦涛会晤时表示,他重视以史为鉴,认为“对历史错误进行反省、从中思考两国关系至为重要”, 表示“带着诚意理解中方在靖国神社问题上的立场”。小泉在与胡锦涛会晤之后,在会见记者或国会答辩中对“是否继续参拜靖国神社”的提问一再持十分慎重的态度,与迄今小泉面对记者或议员的有关提问总是明确表示“继续参拜”相比,态度上有了积极的变化。

在胡锦涛主席与小泉首相会见之后,日本的经济界,部分媒体以及政治家也纷纷呼吁小泉早日拿出一套对于改善日中关系行之有效的方略;日本自民党和公明党则于11月25日召开 “日中执政党交流协议会” 首次日方会议(日方组长是额贺福志郎),表示希望明年1月在北京召开日中双方会议,通过两国执政党的协商,来推动处于僵局的日中关系的改善。

其实,对于小泉首相来说,“改善日中关系行之有效的方略”的一个最佳选择就是“退一步进两步”:在靖国神社问题上“退一步”;在推进日中关系上“进两步”。

外交就是妥协的艺术,而妥协的目的则是为本国赢得更大利益。事实很明显:小泉首相在靖国神社问题上做些妥协,就可能为改善中日关系开拓广阔空间,真可谓“退一步海阔天空”。而改善中日关系,实现两国关系“再次正常化”,显然符合中日两国的利益。

中国人是讲道理的。我们坚持“以史为鉴”,批评小泉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的顽固立场时,并没有忘记对他做出全面评价。

人们注意到,在2001年4月竞选自民党总裁时,小泉在4个候选人中最明确地提出“日中友好” 主张。

小泉是去卢沟桥反省日本对中国侵略的第一个日本保守党领导人。有日本学者认为,在历史问题上,小泉在卢沟桥有过很好的表态,在一定意义上超过了1995年村山富市的表态,因为村山表态是对“亚洲各国”的表态,而小泉表态是专门针对“中国人民”的表态,说过去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很大灾难,表示了反省和歉意,这应该说是历届首相的表态当中最明确的一次。

2003年以来,小泉一再明确表示不赞成“中国威胁论”,主张以双赢的观点积极看待中国发展,主张在更高层次和更广阔范围推进日中经济合作。此外,小泉在国会答辩中,基本上没有说中国的坏话。因此,不能因为他坚持参拜靖国神社就认定他是反华派。

明年很可能是中日关系“不进则退”的关键之年。作为主张“日中友好”的政治家,小泉如能“退一步进两步”,在妥善处理靖国神社问题以后,进而实现以日本首相的身份访华,在首相任期内打破中日政治僵局,或许可能成为小泉内阁留下的历史的功业。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