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日本防卫厅长官大野功统发布海上警备令,据称是中国海军汉级攻击型核潜艇“侵犯”了日本领海。日本在和平宪法约束下发布海 上警备令,这是相当罕见的行动。一时间,日本媒体狂轰乱炸、密集报道,“中国威胁论”烽烟再燃。
日本政府在这一事件上大张旗鼓的做法,有进一步分析的必要。过去中国长年派出海洋调查船到日本南方和西太平洋附近海域调查水文资料, 日本方面曾多次提出抗议,但象这次那样激烈的反应,还是头一遭。日本在99年3月石川县能登半岛冲,为对付朝鲜的武装渔船,曾发动过一次 海上警备行动,朝鲜因为有过绑架日本人的“前科”,日本拿这大做文章,在道理上还说得过去。但这回的潜水艇事件,日本在未完全掌握确 切的情报的前提下,就急不可耐地贸然“造势”,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日本在发布海上警备令时,潜水艇已驶出了日本领海,这不能不怀疑 日本在这一问题上大做文章的动机。
事实上,在潜水艇事件之前,日本方面一连串的动作已作了相当充分的“铺垫”。《东京新闻》11月8日抛出《防卫厅设想中国对日发动攻击的 三种可能》一文,公然渲染“中国威胁论”。虽然日本防卫厅没有正式公布和承认这份报告,但这种轰动性的消息捅到报纸上,难免令人浮想 翩翩。接着,围绕东海天然气问题,11月10日传出日本有意把两国在东海的经济海域界线由原本的对等划分改为从日本海岸线划起两百海里, 如此就把中国目前在东海已开采的天然气田纳入日本范围,甚至中国东南沿海许多省份的陆地也在这200海里之内。
可以说,潜水艇事件是日本这种咄咄逼人攻击姿态的一种延续或总爆发。这段时间,日本外交一改往日那种克制的做法,“中国威胁论”在日 本政坛猛烈发酵,这种唐突性给人留下丰富的想像空间。中国的“汉级”核潜水艇,技术上已明显落伍,并不具备攻击日本的实力。在“政冷 经热”的中日关系现状下,中国不可能盲目行动、挑衅日本,恶化两国关系,而且中国从未显露出任何对日发动战争的意图。
尽管如此,日本高层一口咬定这是中国大胆而有计划的行动,这里隐藏着日本方面精明的政治算计。日本恶炒潜水艇事件,归根到底是出于其 全盘的对中外交的考虑。中日最高层月底在智利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会议上能否会晤,目前处于相当流动的状态。驻日大使王毅曾“密会”小 泉,双方未能透露会谈详情,但两国峰会的问题肯定是主要议题。小泉的密友山崎拓也将访中为峰会问题作最后的调整。在这样一种微妙的水 面底下激烈攻防的情况下,如何摆脱参拜靖国神社带来的被动局面,成为小泉首先要考虑的重大课题。
以潜水艇事件为代表的“中国威胁论”浪潮,是小泉可以充分利用的一张牌,这张牌有几点现实好处:一是转移参拜靖国神社的视线。小泉说 过,日中两国有很多的话题需要沟通,潜水艇事件搞大,既可以降低参拜靖国神社的敏感度,又可以向中国施压、迫使中国坐下来谈,只要中 国坐到桌前,对小泉而言就是成果。二是推卸责任。日本政坛对小泉强行参拜靖国神社持异议的政治家不在少数。利用“中国威胁论”,把事 情做大,进而恶化民间情绪,可以缓解和释放日本国内对政权的压力。
对小泉来说,这是压中国让步的一手好牌,但玩牌也要讲个规则,牌出得太凶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在核潜艇问题上,日本是叫得凶,但在 实际行动上,譬如在发动海上警备令时间、确定潜艇国籍等问题上,都做得留有余地,按日本高层的说法,是要“避免与中国撕破脸”。小泉 明确表示,潜水艇事件不会影响两国首脑会谈的交涉,小泉甚至学着中国领导人的口吻说,日中关系至关重要,因此希望双方共同努力,避免 这类问题造成恶劣的影响。再联想到最近小泉在接见中国共青团代表团一行时高唱“中国的发展对日本是机遇而不是威胁”的中日友好赞歌, 就有理由相信:日本海潜艇事件只是一种烟雾,更只是外交上的一张牌,日本方面的大肆炒作不值得太当真。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6/10 |
|
![]() |
2025/6/10 |
|
![]() |
2025/6/4 |
|
![]() |
2025/5/25 |
|
![]() |
2025/5/16 |